如何提高生物类农药的防治效果

如题所述

答:科学使用农药是提高农药防治病虫效果的关键。农药品种很多,剂型、功能、用途不同,有的农药只具备一种功能,如杀虫剂,只能用来防治虫害而不能防治病害。近年来为方便使用和提高防治效果,复配农药品种增多,如有机磷与菊酯类农药复配,扩大了杀虫范围,提高了防治效果,延迟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只有了解农药的性能、特点,才能做到农药使用正确、适时、适量。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除了保护天敌,实行生物防治病虫外,必要时采取农药防治病虫仍是目前生产无公害果品可行的应急措施。因此,根据农药的特性和病虫为害特点选择相应的药剂非常重要。如防治红蜘蛛、绿盲蝽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就必须选用有内吸和触杀作用的药剂才能奏效,用有胃毒作用的农药效果不好。相反,防治桃小食心虫、棉铃虫、刺蛾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就要选用有胃毒作用的药剂来除治。再如,有的农药只杀成虫、若虫,不杀卵,因此,当某种害虫成虫和卵同时存在时,就要选择既杀成虫又杀卵的药剂,才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再如有的农药对温度敏感,如双甲脒防治红蜘蛛,在20℃以上效果好,但超过32℃易产生药害,使用双甲脒时应避免早春使用,夏天使用时应在傍晚时喷药。
适时用药是提高防治病虫害的关键:如防治病害要在病菌侵染期用药,后期可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喷药保持其防治效果,如发现症状再防治,只能控制不蔓延,已丧失根治的用药期。如防治棉铃虫,抓其幼虫1~2龄用药效果最好,到5龄再防治不仅增加用药量,提高了防治成本,加重了环境污染,而且增加了防治难度。此外,还要根据药性决定施药时间。如采用灭幼脲3号防治1~2龄棉铃虫,因其药效慢,必须提前3~4天使用。适时用药还含有选择喷药时间的问题,如防治绿肓椿象,最好在傍晚喷药,因为绿盲蝽喜欢傍晚、夜间活动,白天在黑暗处藏匿,傍晚喷药可直接喷到害虫身上,再是夜间蒸发量少,药液保湿时间长,害虫出来活动,粘上药液即可死亡,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
交替使用农药:延缓病虫耐药力的产生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的重要原则。如已禁用的一六〇五防治红蜘蛛,在20世纪60年代用2000倍防治效果很好,到80年代用800倍防治基本无效,多菌灵也不如刚开始使用时的效果好,其原因是多年连续使用造成害虫、病原菌耐药性提高的结果。为减少病虫耐药性的产生,每种农药不能连续使用,要与其他类型农药交替使用,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无效。如多菌灵不能与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因二者属于同类型药物,与波尔多液、代森锰锌交替使用,可以减少其耐药性的产生。
正确地混合使用农药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又一技术: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既能杀菌又能灭虫,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成本,治虫、防病效果不减。杀成虫效果好与杀卵效果好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如红蜘蛛发生期一般是成螨、若螨、卵同时存在,单用阿维菌素防治就不如和四螨嗪一起混用的效果好,因为阿维菌素防治成螨和若螨效果好,但不杀卵;而四螨嗪杀卵和若螨的效果好,二者混用药效互补,提高了防治效果。
目前,农药大部分是触杀和有渗透作用,内吸农药较少,只有将农药喷到病斑或虫体上防治效果才好,因此要了解病虫为害部位,如防治山楂红蜘蛛,该虫主要是为害叶背面,因此喷药重点是叶背面。再如防治会飞的害虫,采用挤压式喷药,对一株树要从树冠的最上面依次向下喷药直至地面,连树下的作物一起周密喷洒;对一片果园最好从园边缘同时向园内喷,防止害虫的逃逸,保证防治效果。目前生产上也存在用药的误区,有的农民朋友认为农药混合得越多越好,将5~6种农药混在一起使用,既增加了用药成本,效果又不好。如把辛硫磷与马拉硫磷一起混用其意义不大,因为同属有机磷农药且作用相同,如马拉硫磷与乙酰甲胺磷混用,虽然同是有机磷农药,但一个是胃毒型,一个是内吸型,二者混用能起到药效叠加的作用,扩大了防治范围。还有的果农认为,用药浓度越浓疗效越高,其实不然,农药浓度高引起人、畜中毒,造成植物药害事例屡见不鲜。在该种农药的要求浓度范围内,只要喷药适时均匀周到,完全能达到防治要求。过高的浓度只能加快病虫耐药性的产生和农药更替速度,增加了病虫防治难度。总之,人们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地使用农药,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既要控制病虫为害,又不给环境和果品造成污染,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红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8
如何提高生物类农药的防治效果
长期以来,化学农药一方面能防治作物的各种病虫害,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环境污染、化学残留、人畜中毒等副作用。于是,生物农药应运而生。
生物农药一般是指用生物活体(菌丝体、半孢晶体、昆虫病毒等)防治病虫害的药剂,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无残留、无公害、不污染环境,能专一性作用于有关的病害生物种类。使用微生物农药的目的是,恢复天敌与目标害虫自然控制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世界公认应用最多的有细菌性、抗生素类、昆虫激素类、昆虫病原线虫类及昆虫病毒类。昆虫病毒可引起1 800多种昆虫和螨类发病,而世界上仅有30多种病毒杀虫剂。怎样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1利用触杀类生物农药防治食叶害虫
防治毒蛾类、毛虫、尺蠖、樗蚕、刺蛾类等,可采用以下药剂。
1.1奥绿一号系病毒杀虫剂。它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天敌,对人畜安全,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它最大优点是:喷施过病毒杀虫剂的田块对当代目标害虫有感染致病作用,而且可通过感病目标害虫幼虫的粪便、成虫、卵和死亡幼虫尸体等传染至下一代目标害虫。病毒在目标害虫种群内增殖、传播,形成更大规模的流行性病毒病,使目标害虫长时间处于不需要用化学农药的低发生水平。此外,可使感染的目标害虫活动能力减弱,产卵量及孵化率下降及其他生理机能退化,自然死亡率上升。对一些农药的抗性也明显降低,这对目标害虫的综合防治非常有利。对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总体防效在90%以上。使用奥绿一号防治适期是:害虫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分散为害前,稀释倍数为800~1 000倍液。使用时,先将药剂摇匀,再以少量水配成母液,然后按所需浓度加足水量配成喷雾药液,以手动喷雾器或机动弥雾机进行叶面均匀细喷雾。
1.2灭幼脲系列。该杀虫剂是新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它的杀虫作用机理是抑制昆虫表皮的几丁质合成。灭幼脲类主要是胃毒剂,但也能侵入昆虫表皮发生作用。主要作用是胃毒及触杀作用,使幼虫蜕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虫体成畸形而死亡。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对鞘翅目和双翅目等多种害虫也有效。防治粘虫、黄刺蛾、桃天蛾时,每667m2用有效剂量8~15g,(对水稀释1 8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斜纹夜蛾时,每667m2用有效剂量2~4g(对水稀释1 500倍)。在幼虫3龄前施药防效高,幼虫高龄期施药防效低,故应适当增加用药量。防治食叶害虫具有作用机制特殊、防治效果高、残效期长、防治成本低、耐雨水冲淋、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植物、人畜、天敌及环境安全等优点。
1.3虫螨光。它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虫生物农药。剂型为1.8%乳油。该杀虫剂杀虫机理独特,具有较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与现行使用的任何一类农药均无交互抗性,用量少,无污染残留。速效性明显高于有机磷及菊酯类农药,且渗透能力强,耐雨水冲刷,残效期适中。主要适用于柑橘、苹果、蔬菜、棉花、烟草、大豆等多种作物。对鳞翅目害虫、木虱、螨类等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
2利用细菌性农药
2.1白僵菌。作为真菌杀虫剂,制剂主要含白僵活孢子,施用后通过直接接触虫体,或在用物上被害虫吃入消化道,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在虫体内繁殖,产生白僵菌素等,导致害虫缓慢死亡。死亡虫体上的菌丝和分生孢子,通过接触或借助于气流又传播至其他健康虫体上侵染,从而造成流行,引起大量个体死亡。落入土壤的白僵菌还能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再侵染虫体,继续起杀虫作用,后效明显。一般阴天、雨后或早晨等湿度大时施用。2.2 Bt乳剂。Bt乳剂是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农药类,是一种芽孢杆菌细菌性杀虫剂。其主要杀虫成分是伴孢晶体。其制剂有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Bt乳剂(内含0.2%除虫菊酯类杀虫剂)。Bt乳剂的致病机理主要是Bt杀虫毒素使害虫的消化道发生病变而死亡。食叶害虫吃了带Bt乳剂的叶片后,拒食、反应迟钝、腹泻,且后腹部出现黑环、逐渐扩大到全身、中毒致死。最后变为黑色软体、腐烂。Bt菌剂对多种鳞翅目幼虫和叶蝉有致病和毒杀作用,如桃小食心虫、蛾类和棉铃虫等。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施用期一般比使用化学农药提前2~3d。对害虫的低龄幼虫防治效果好。用时以喷雾为主,使用浓度为600—800倍液。被苏云金杆菌致死发黑变烂的虫体收集起来,用纱布袋包好,在水中揉搓,然后将每50g虫尸洗液加水100L喷雾,治虫效果也非常好。由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芽孢有着致命的杀伤作用,且紫外线的辐射对伴孢晶体还能产生降效作用,因此,要选择在晴天16时以后或日平均气温20℃左右使用。药液要中性(PH≥7),不要与碱性农药、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使用。在低龄幼虫期使用,喷药均匀周到,遇雨后要重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