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呢?

如题所述

于谦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这是他力主立朱祁钰为帝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最终被杀的原因所在。

01

土木事变后,立朱祁钰为帝,是从国家需要出发的。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发对,御驾亲征,征讨瓦剌也先。朱祁镇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以异母弟朱祁钰为留守摄政。

但由于指挥失当,明军全军覆灭,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道: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此情况下,需要另立新君,一是让年仅两岁的皇太子继位;二是让摄政的朱祁钰为新君。

这事就得需要孙太后点头决定了,朱祁镇是孙太后亲生的儿子,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朱祁钰是庶出,但朱祁镇就这一个兄弟。

此时,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逼近北京,准备把明英宗送回京城,并以此向明朝讨价还价,索要大批财物。

于谦等人拒绝明英宗回到京城,京城大乱,群臣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新君。

孙太后无奈之下,同意了众臣的建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百官再三请求,郕王才无奈应允,登基为帝,是为景帝,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02

迎接明英宗回朝或者让朱见深继位,都是可以的,但不符合国家利益。

瓦剌也先同意放朱祁镇回来,而且已经把人带到了北京城下。如果大明朝满足了瓦剌的要求,明英宗完全可以安全回来。只不过,大明朝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将受制于瓦剌。

当时,皇太子朱见深也可以继位,但父皇在瓦剌手中。小皇帝虽然没有主意,但大臣们毕竟要考虑投鼠忌器,也会受到瓦剌的要挟。

但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不再会有任何顾虑。于谦等人的建议,就是彻底抛弃明英宗,断绝瓦剌的幻想,也坚定朝野抗战到底的决心。然后集中精力,组织军事力量对抗瓦剌。

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在”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当时,京师精锐全部覆没,只剩下老弱士卒不足十万。于谦请郕王迅速调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很快人心渐稳,局势得到了控制。

从于谦等人一系列措施来看,是完全正确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为了整个大明朝的利益。但不可否认,于谦等人的作为是置明英宗的生死安危于不顾。这是忠于国家,但绝对不是忠于国君。

瓦剌看到大明朝已经另立新君,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把他放回来了。

等到朱祁镇复辟成功,自然会秋后算账,于谦也就必然会被处死。

这个结果,恐怕已经在于谦的意料之中,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有其诗为证:

石 灰 吟
于 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论是气节还是智慧,于谦都应该受到后人永远的尊重和纪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因为朱见深年龄太小,当时如果朱见深继位明朝政权无法稳定,所以于谦拥立朱祁钰继位。
第2个回答  2020-10-16
因为朱见深的岁数太小,拥立他为帝很容易让别人认为自己有什么私心,不利于抗金大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