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被袁世凯击败后,孙黄二人再度东渡逃到日本。
到达日本后,孙中山对之前的失败进行了彻底反思后认为:
——“二次革命”之所以失败,败就败在国民党的党组织不够坚强,一盘散沙,政令难行。
基于这样的反思认识,孙中山决定重起炉灶,废掉国民党,再造一个新党。
1914年春,孙中山亲自确定名为中华革命党开始正式筹建。
而黄兴则坚持只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重建就好,不需要重建新党。
孙黄两人为此各执己见,最终政见不合、分道扬镳,黄兴出走美国。
那么,这个中华革命党,到底是个什么组织,能让黄兴不惜与孙中山闹掰呢?
按照孙中山的设想,中华革命党是这样一个组织:
中华革命党党的宗旨: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与人人皆知的“三民主义”相比,孙中山舍弃了原先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逼迫满清退位后,原先民族主义“驱除鞑虏”的靶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已经成形。
如果再强调“民族主义”,矛头就只能是对着非中华民族的列强了,而在日本提这样的口号,显然不太合适了。
中华革命党的党章则是这样规定的:
在将来革命政府成立到宪法颁布前的整个革命时期,全部国家权力都归中华革命党党员所有,一切非党员都没有公民资格。
而即使是中华革命党的党员,也要根据入党时间的先后,分为以下三等,分别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一等党员为首义党员:指所有在“三次革命”爆发前入党者。
在革命期内,身份为元勋公民,享有一切参政、执政的优先权,说直接点,将来都有官做。
二等党员为协助党员:指所有在“三次革命”爆发后,革命政府成立前入党者。
在革命期内,身份为有功公民,享有选取权与被选取权。
三等党员为普通党员:指所有在革命政府成立后入党的。
在革命期内,身份为先进公民,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
孙中山这种以入党时间为标准,将党员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受到了黄兴强烈的反对,黄兴认为:
将党员分成不同等级,以“权利相号召”,这和袁世凯以金钱、官位使唤官员的做法,有什么两样呢?
如果革命只是为了建设这样一个社会,那革命已经远离了它的本旨。
而除了这些之外,更让黄兴难以接受的,是入党宣誓与按指印仪式。
孙中山在党章中规定,党员入党宣誓词为:
——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
如此一来,中华革命党便成了孙中山的私人组织,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党组织了。
除了这样的宣誓词外,党章还规定,每个入党党员,都必须在誓约上按上自己的指纹,并表示:
——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黄兴认为:宣这样的誓词,按这样的指印,实在有辱党员人格。
这样的做法也受到了其他老同盟会会员的强烈反感,后来胡汉民提出一个妥协方案:
——将誓词中的“附从孙先生”改为“附从总理”,老同盟会会员可以免打指印。
但即使是这样的方案仍被孙中山拒绝。
黄兴见孙中山一意孤行要建这样的中华革命党,便坚决拒绝入党。
两人于是因此彻底闹翻。
1914年5月29日,孙中山给黄兴写了一封信,历数了他对黄兴的种种不满,最后对黄兴提出这样的要求:
——你可以不入我的中华革命党,但请你不要干扰我的革命事业。
信件原文为:
——有一极要之事求兄解决者,则望禁止兄之亲信部下,对于外人自后绝勿再言‘中国军界俱是听黄先生之令,无听孙文之令者,孙文所率者不过一班无知少年及无饭食之亡命者耳’!
——今后弟(孙中山自称)欲为真党魁,不欲为假党魁。
孙中山言外之意明显便是:
——这么多年来,我孙中山一直是个“假党魁”,而你黄兴才是“真党魁”啊!
6月27日,黄兴与孙中山在日本话别,去了美国。
临别之际,孙中山送了黄兴这样两句话:
——安危他日终须杖,甘苦来时再共尝。
对于黄兴,孙中山虽然与他政见不合而分,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深厚的依赖之情。
7月8日,中华革命党正式在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一职。
孙总理特别在总理之下,特地为不肯入党的黄兴设了协理之位。
但一直到1916年7月中华革命党宣告停止一切党务时,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都没能待到它的主人——黄兴。
其实,黄兴从来都不曾想当什么真党魁,如果非要在孙中山之外找出一个真党魁来,那只能是1913年3月遇刺的宋教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