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跨文化交际是什么?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也不甘落后,于1972 年在东京率先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人数超过两千。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 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起步较晚。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于80 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著作颇丰,目前已经编著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等多部图书。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是什么?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的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间的文化比较,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日文化差异、日美文化差异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进行上述文化比较和分析,学者们从千差万别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维度。比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维度,莱恩和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以及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

在这个模型中,不同图形表示不同文化;与文化图形相似的较小图形表示受到该文化影响的个人,两者差异说明:个体的形成还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箭头表示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图案与个人图案的一致性表示,当信息离开它被编码的文化时,它包含着编码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当信息到达它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解码文化的影响也变成信息含义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内含意义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码的结果与编码时的内含意义就越接近。

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借助于D.Hymes(1974)提出的沟通事件(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的。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沟通参与结构(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沟通参与结构总体归纳为八大项,由“SPEAKING ”一词的八个字母来分别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场合。P:“Participant”,即参与者。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特征和因素,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对沟通的影响。E: “Ends”,即参与者个人的交际目的,包括按惯例(即社会文化约定)所期待的结果(oute)和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际行为顺序,包括信息的内容(话题)与内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调,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认真的、嬉戏的、夸张的或嘲讽的,不动声色的或带有某些感 *** 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传递使用的是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如方言、语域等),是口说还是书写。N:“Norms”,主要指人们交际时言语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约。具体地说,就是交际参与者“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等。G:“Genres”,即体裁,指交际活动中话语的类型,如诗歌、寓言、神话、祈祷、笑话、谜语、诅咒、演讲、书信、评论、公告等等。

再次是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即使对自己文化中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也可能并不清楚。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对交际中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异常”情况......>>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跨文化交际 ”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

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宽容的态度,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此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异质文化的各种成见的干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第三,必须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看待问题,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设想问题。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不可歧视或贬损其他文化。只有客观、公正、全而地认识和理解异质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

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风俗习惯带到沟通过程中,他们在诊释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时总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解码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对对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 *** 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与单向沟通相比却是一种较有效的沟通方法。

3、进行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培训也是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当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等,其目的是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促进东道国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企业凝聚力。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也可以......>>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是拥有能够和你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啊。比如和其他国家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交流,你们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比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概念。这就要求交流者同时了解这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怎样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的主旨是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态度、主动性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达到顺利交际目的的活动。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认识自我所处的文化,接受文化差异,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提高评判性思维技能,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 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又比如,在中国,dog 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形容人多数都是贬义的,中国的成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等,都带有一种贬低的色彩。但是,在英国,dog 是一种受宠爱的宠物。所以,当外国友人赞叹的说:“You are a lucky dog! ”时,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反差,影响友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给学生介绍适当的文化知识, 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英语词汇,并充分理解了英语词汇。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