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张之争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主回答】

苏秦和张仪是处在同一个时期,苏秦起步要早于张仪。苏秦和张仪之间并没有正面较量,只是苏秦的主张被公孙衍继续使用,张仪与公孙衍直接对抗。

【扩展资料】

一、苏秦简介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二、张仪简介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三、苏秦、张仪故事简介

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时秦孝公已死。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本来想着可算是见到“亲人”了,也能跟着混口饭吃,谁成想被羞辱了一番。无奈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一听,自叹不如,惭愧不已,于是决定成全苏秦,不与赵国作对。一来怕与师兄起争执,二来怕斗不过苏秦。

苏秦先后说服了韩、魏、齐、楚四国,六国达成合纵联盟。苏秦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苏秦合纵六国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后来,秦国派犀首(公孙衍,那时的他还没被张仪排挤走)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公孙衍成功了,但他却被张仪给打败了,于是公孙衍回到魏国,搬出了苏秦此前的那套“合纵”,开始即苏秦之后开始进行六国合纵,而张仪主张连横,二人成为了对手。

此时的苏秦呢?此时的苏秦已经是强弩之末,在影响力上不及公孙衍,大家也都不太相信他了。他也不想再玩“合纵”这套把戏,他要去报仇。因此就退出了“合纵”的舞台,转向了报仇。

燕易王刚登基,齐宣王就趁着发丧之机,攻打燕国,侵占了十座城池。易王要求苏秦替燕国收复被侵占的国土。

苏秦到了齐国,通过一番游说之后,帮燕国要回了的城池。可苏秦耐不住寂寞,他竟然与燕易王的母亲勾搭到一起。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愍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大兴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参考资料:苏秦-百度百科  张仪-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