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拒收鱼对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8
1. 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因其卓越的德行和才能而被重用。他非常喜欢吃鱼,但当有人送鱼给他时,他却坚决地拒绝了。
2. 送鱼的人不理解,问他原因,公仪休解释说:“我作为宰相,自然有能力自己购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礼物而被罢免,失去了官职,那么即使我想自己买鱼,也不可能了。你送的鱼,反而让我将来没有鱼可吃,所以我不能接受。”
3. 公仪休拒绝收鱼的故事传达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官员如果接受礼物,最终会导致失去官职,失去官职后,就再也没有人送礼物了,自己也会因为失去官职而失去原有的福利,所以接受礼物是不明智的。
4. 公仪休,作为鲁国的博士,他的行为反映了儒家对官员廉政的理论,这种理论既实际又分层次。儒家学说虽然高远,但却培养出了无数的志士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中流砥柱。
5. 然而,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廉政教育不应该只针对高层官员,普通民众也应该受到关注。如果只关注先进分子,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6. 公仪休担任鲁相后,规定官吏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身体力行,连自家园中的良种冬葵菜也拔除;妻子织布,他就将织机焚毁。
7. 他深知,如果官吏经营产业,农工商妇的生产物将无市可售。这个故事与拒收鱼礼的故事不同,调门很高,几乎近于不近人情。
8. 公仪休的行为,明显是坚持官吏不得经营产业的原则。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可能是司马迁从他的老师董仲舒那里听来的。
9.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到官吏不得经营产业,认为上天赋予生物各自特性,同理,官吏受大利益,不应再取小利。
10. 古代官吏不再以力取食,也不经营商业,这与天意相合。如果官吏既受大利益,又取小利,则为上天所不能为,何况人?
11. 官吏享厚禄历棚大,与民争利,民岂能敌?财富积累过度,民不聊生,社会两极分化。
12. 董仲舒认为,官吏应守分,使利益均沾,百姓足敷。这是天理,古之道,天子应立法,大夫应遵守。
13. 公仪休的行为,古代贤人皆如此,下人因而敬服,廉政成风。官民争利,富愈富,贫愈贫,社会危机。
14. 我党禁止官员经商,防止两极分化,体现治国之道。公仪休拔葵去织的故事,虽然看似不近人情,实含深刻治国理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