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大卖场为何要交进场费

如题所述

以下内容从原文随机摘录,并转为纯文本,不代表完整内容,仅供参考。大卖场收“进场费”,开始并不是真心想收,“进场费”只是“不愿让你进场”的托辞;供货商交“进场费”,开始只是通过行贿,走捷径,把还不到进场时机的商品摆上柜台。 在如此情形下,商家与供货商,都出自本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进场费”。 大卖场演变的趋势,是减少柜台后的服务,节省人力,节省为顾客推荐商品、挑选商品等的服务,采用现代陈列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方法,增加卖场单位面积的有效利用率和人员的单位产能,树立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总之,大卖场同百货公司、干杂店等相比,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拉销力、淡化了推销力,并且这一趋势越演越烈。 如果不成熟的商品进入大卖场,一是浪费空间:大卖场没有推销能力,不成熟的产品又必须有推销支持,否则占用同样的货架却不如成熟产品的回转率高,而且常常卖不动、不得不退货,白白地占用人力与空间;二是破坏卖场自有的定位,影响卖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从而降低竞争能力。 当卖场不能理性地分析这些损失,但又本能地感受到了这些损失的客观存在时,就自然想到了“进场费”。 供货商方面,按照“正常”模式,应该先有其他方法(如媒体广告、新产品上市的新闻炒作、人员推销、目标消费者免费试用等等方式)培育市场,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再“水到渠成”地进入大卖场。 但是,由于“拉动消费”的手段贫乏,已有手法被滥用后边际效用递减;由于一部分人爱走捷径、贪便宜、爱行贿、功利性等思想在作祟,供货商自然而然地产生“决胜终端、绕过市场培育期”的战术。 于是,“进场费”就在供货商、大卖场的共同“努力”之下产生了。 “进场费”的产生,成为了卖场一个新的利益来源——不想收的也会跟进,否则就会丧失价格竞争力;卖场就从“被迫收进场费”演变成“寻找进场费费源”;一些成熟产品也受到挤压,卖场的竞争力被扭曲,更多的卖场形象受损、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破产增多;最后演变化成以“进场费”为核心武器、为枢纽的骗局:租场地→招商→收进场费→消失的大循环赛。 但是,有力量培育市场的产品,肯定不会交进场费;“进场费”只能诱惑那些想走“捷径”的供应商。因此,有远见的大卖场,都是坚定不移地按照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规划其采购结构,规划其陈列,不以“进场费”作为供应商能否进场的筹码。……………………下载地址下载说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或是会员上传,仅供学习参考,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不对您的使用负任何责任;如果我们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我们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本站为公益性的管理知识共享平台,所有资源免费下载,如果您发现无法下载等情况,请向我们反馈;本站所有资源的解压密码,在压缩包右侧均有说明,请注意查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进场费(也叫进店费)是商场和超市利用其在市场交易中的相对优势地位,向供货商收取的一种费用。
上世纪90年代,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开始进入中国,也带来了一套它在发展中国家的扩张模式:通过向供货商收取通道费、占压货款的方式,赚取后台利润,进而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
目前,各个超市(含大卖场)
向供货商收取的进场费,有合同内和合同外两种。合同内收费主要为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毛利补差等,通过合同形式表现出来。而合同外收
费往往由合同内的收费项目“衍生”出来,如所谓的条码费、端头费,促销活动中的条幅、花篮、空飘、地贴、墙贴、灯箱、DM特别广告、人员管理等费用。 
这些名目繁多的进场费中,一类是相对合理的收费,如新品上架费、促销费、返利等,因为这部分商品占据了超市的货架资
源和人力资源,供货商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格。“猫腻”主要出在另一类不合理收费上,且这类收费占了进场费的“大头”,如店庆费、补损费等。还有的收费是假借
各种名义收取,甚至采取账外暗中的方式收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