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如题所述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如下:

儒、释、道三教最后形成“体上会通、用上合流”的会通共生关系格局,是世界文明史上交流互鉴的典范,对当前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扩展资料: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其随后的中国化过程中,与儒家、道教等本土的文化传统交涉互动,改变中国宗教的生态分布,自此而有儒、释、道三家的相互影响、交流交融,但始终又以儒家为其主导。儒、释、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互动式影响关系”使三教彼此融为一体。

在三教之间,儒家起着主导作用,形成“一主两从”的关系格局。进入明清社会,“三教一致”成为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在内的不同宗教共同的思想主张。

三教关系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言,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上的“头等大事”;三教合流,是历史上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最后归宿。这个融合过程,在南北朝渐露端倪,从中唐到北宋大致成型,到了明清时期,蔚然已成社会主流思想。

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里,儒家的思想观念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思想支配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佛、道等宗教则对儒家的道德给予超自然的支持。

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是一种宗教性的儒教,是儒、墨、方士的掺合物,以董仲舒为其哲学上的代表。后来,东汉章帝召集大儒召开“白虎观”会议,汇成现在的《白虎通义》,把被汉儒改造的儒家思想定格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宗教化的儒家从此在中国社会发挥宗教的功能,以其特有的“礼乐”制度规范各种人伦秩序。特别是以“祭天祀祖”为主要内容的儒家祭礼,使儒家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但是,儒学的宗教化并未就此完成。宋明理学以“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进一步推动儒学的宗教化。

把《四书》《五经》奉为儒家的根本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成为规定的仪式,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孔庙祭孔,甚至在道教宫观里有时也会供奉孔子、朱熹的牌位。

明末清初,儒学宗教化还在民间继续深化。降至近代晚清民初,康有为主张建立“孔教会”,企图以“宗教”的名义,重整儒学的思想资源。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与佛、道两教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政教关系。中国传统的政教关系,历来就是“若即若离”,儒家在中国社会兼具行政管理与道德教化的双重功能,但它并没有因此取消以佛、道教为代表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