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

如题所述

一般来说“两点水”偏旁的字和冰和冷有一定的关系,比较常见的“两点水”旁的字有冷、冰、准、净等。

冫(bīng)是一个汉字,古同“冰”,用作部首。俗称“两点水”。偏旁是汉字的合体字中不可分解的构字符号,这个不可分解的构字符号也叫“部件”。古人称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比如“证”,“讠”和“正”都是偏旁。

传统的汉字结构学说里,根据汉字的构成单位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合体字两类。独体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笔画构成,合体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则由偏旁构成。所以,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

“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如“休”中的“亻”和“木”,“取”中的“耳”和“又”,“架”的“加”和“木”等。偏旁由笔画构成,比笔画高一个层次。偏旁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是否成字的,是否复合可再分的等。

六书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因此文字学界构建了汉字结构分析的新系统,这个系统是:笔画-部件-整字。与以前不同的是新系统提出了“部件”。部件同偏旁一样,也是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的汉字基本结构单位。

主要区别:

1、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

2、部首是从应用功能的角度定义的。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时,根据汉字的形义关系排列汉字。他把含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排列在一起,并把这种排字方法叫做“分别部居”。每“部”第一个字就是“部首”。

3、字根是从汉字最小的离散结构单位着眼分析汉字形体得出的结果。现代汉字的字根不同于传统的汉字结构分析所得出的偏旁、部首。有许多偏旁部首本身包括2个以上的字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8

用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大多与冰和冷有关,常见的有冰、冷、冻、凝、凉等。

“冫(bīng)”古同“冰”,本意指冰,带“冫”的汉字多与冰或者寒冷、凝结有关。“冰”的古字写作“仌(bīng)”或“冫(bīng)”,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仌”字,像严寒之中,冰面隆起或裂纹的样子。

有一些汉字的“冫”是由“氵”简化而来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汉字也不例外,不是所有带“冫”的汉字都和冰、寒冷有关,有一些汉字的“冫”是由“氵”简化而来。

由“冫”变为“氵”的字有:净(净),本意用水洗干净。决(决),本意为决堤,“决”书写时容易与“泱”混淆,于是将“决”的“氵”变为“冫”。凉(凉),本意是淡薄,后来左边三点水变成了两点水。

由“氵”变为“冫”的字有:冲(冲)、减(减)、况(况)、凑(凑)、凄(凄)等。

含有两点水的汉字,还有一些特例。如“冯”、“冼”等。

“冼”:该字出现的很晚,主要用作姓氏,最初就用“洗”表示,后来通过简省笔画的方式,造了“冼”字。

“冯”:该字的部首是马,“仌”是声旁表读音,整个字的意思是马跑得快。如暴虎冯(píng 同“凭”)河。做姓氏时读作féng。

四点水作偏旁的字

两点水是从“仌”字演变来的,三点水是从“水”字演变来的,而四点水是从“火”字演变而来的。其实“灬”本身也算是一个汉字,有两个音,一个是 huǒ,意思是“火”,另一个是 biāo,意思是“烈火”。

由此可知,煮、熟、煎、熬、熏、烹,这些和用火做饭相关字,下边都是四个点,也就是由“火”演变来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