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眼中的幼儿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蒙台梭利眼中的儿童
本文节选自CMS出版蒙台梭利教育丛书系列之《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

蒙台梭利博士的儿童教育观点具有自己独到的哲学思想——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她是接受了裴斯泰洛齐、卢梭、福禄贝尔、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后根据她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

近代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她与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等教育哲学家最大的区别是:这些教育家以哲学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蒙台梭利教育则融合了哲学与科学。
一、儿童是拥有吸收性心智的生命个体
在蒙台梭利博士生活的时代,甚至今日,儿童都是不受重视的。
对于当时的儿童,她描写道:“对于那些更关心自己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的成人来说,儿童永远是一种惹麻烦的根源。在现代大城市狭窄的地段,众多的家庭挤作一团,在家庭里,儿童是没有真正地位的。在挤满汽车的大街上,或在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肯定没有儿童活动的余地。成人都忙于自己刻不容缓的工作,没有时间来照管儿童,因为通常父母都必须工作,否则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将会遭受更大的痛苦。即使儿童生活在比较幸运的环境中,他们也被限制在自己的房间里,由陌生人照管,他们不可以随便进入父母的房间。好像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使他们感到他们被理解了,可使他们进行自己的活动。他们必须保持安静,不准碰东西,因为没有一样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全都是成人的财产,这些东西对儿童来讲都是禁物。那么,儿童到底拥有什么呢?一无所有。在不久以前,儿童甚至还没有他们自己使用的小椅子。”“儿童的地位就像一个被剥夺了家庭和公民权的人的地位一样,他被放逐到了社会的边缘,受到责备和蔑视,遭到任何成人的惩罚,似乎这就是成人的天赋权利。”
通过蒙台梭利博士的描述,可见她对当时儿童的遭遇极为同情,同时,她也对当时非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她指出:“不应把儿童当做‘物’,而应当把他们当做‘人’;不应把他们当做由成人灌注的‘器皿’,而应该当做正在努力求得自身发展的人;不应该把他们当做由父母或教师来左右其个性的奴隶,而应该把他们当做活生生的、主动的、独一无二的人来对待。”
蒙台梭利博士继承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强调儿童天赋的潜能,主张让儿童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下发展潜能的观点。过去的教育哲学并不强调童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独立的个体。但是,蒙台梭利博士相信,童年不单纯是通往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而是“人性的两极之一”。她认为,儿童虽然依赖成人,但成人也依赖儿童。“我们不应该将孩子与大人视为人生过程相连接的阶段,而应该视之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形态,二者同时进行,并且互相影响对方。”
由于疏忽了成人对儿童的依赖,所以蒙台梭利博士认为这是一种“悲剧性的错误”。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不快、贪婪与自我破坏皆由此而来。她认为,“人类渴望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追求和平与和谐,其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发掘儿童的纯真、儿童成长与建立自我的过程,以及建立人性伟大潜能的发展之上。”
在她看来,儿童不仅拥有生命机体,而且“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具有吸收力的心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成人强加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跟环境的接触中,利用周围的一切,运用自己的意志,发展自己的各种功能,从而塑造自己。但是,面对现代儿童教育,蒙台梭利博士不无遗憾地感慨道:“儿童的这种活跃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宝贵的精神生活几千年来一直未被人发现。”“成人错误地认为,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儿童才被奇妙地激发起来,他们把这种帮助视为一种个人的职责,把自己想象成儿童的塑造者和他精神生活的建立者。”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育者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想形象是“具有完整人格的儿童”。
二、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未知力量的拥有者,儿童这个群体中隐藏着未来的命运,隐藏着人性的秘密。只有儿童才能揭开人类发展之密。
首先,她认为,人一旦获得生命,在他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时期所发生的事情,都将在所有成人的身上再现出来,而且,她还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取向。她说:“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的诸多品质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不断重复地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其次,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成人的呆滞的生命,更不是一个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恰恰相反,她把儿童看成是爱的源泉,把儿童看做成人精神的唤醒者,是儿童时期的创造造就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时期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蒙台梭利博士还认为,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她对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生命力”充满了欣赏和崇敬。她认为,儿童给予成人理性、意志及其他适应世界的工具,成人的所有力量都来源于儿童的内在潜能,“儿童创造了成人”。在她看来,儿童自身所蕴含的心理潜能和内在的规律性,就像大自然设定好的密码一样深深地隐藏着,蕴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它能揭开遮住人的心灵的面纱;依靠天赋的“生命力”,经过超乎寻常的努力,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心理世界。
儿童自身具有某种东西,一旦被发现,它就能帮助成人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和社会问题,正是这个东西,能为新的儿童研究奠定科学的基础,从而能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的另一层意义是:儿童是成人学习的榜样。仔细想一想,一些成人之所以不快乐、不自信,缺乏诚信、缺乏好奇心、缺乏激情、丧失创造力等等,就是因为失去了童心。另有一些成人,做事不专注,常常稀里糊涂,工作不用心,做事马马虎虎,生活无秩序,甚至是一团糟,也是因为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渐地失去了“童心”。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种思想与进化思想分不开,它为我们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进化论视野,即儿童生长过程是生命进化的浓缩,这对变革教师看待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儿童观的现代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儿童教育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儿童观为前提的,因此,儿童观的这种现代转换又必然影响着教育观的变革。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孩子的心还没有被社会所污染,只有孩子才能真正毫无保留地保持内心的真实,而做到表里如一;只有孩子心中存有美好的情感,而不像成人那样早已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清纯之爱;只有孩子对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不像成年人早已关闭了对美好追求的心门。只有回到童年,成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美好的性格都来自童年。童年是人类精神的胚胎期,童年为人一生的精神奠基,是人精神的“底子”,童年的经历将影响人一生。
或者说,童年是成人精神的发源地,是成人心灵的故乡,每一个在人生路途上迷失了方向的人,每一个感到行进的道路充满迷惘的人,都应该尽可能地让心灵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让心灵重新经历一番美好的童年,去除成年以后世俗凡尘带给自己的心灵的迷雾,这样他就能一点一点地重新获得心灵的亮光,指引自己人生的方向。
“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是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而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的,不是成人教育了孩子,而是孩子教育了成人。为此,成人应心存感激,感谢天使般纯洁、美好的孩子给了我们成人不断成长的机会。
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出“社会有愧于儿童”,在她看来,儿童的可塑性更强,其心理的根本特征在于生长和发展。成人的幸福是与他在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的。她赞成精神分析的观点——童年的创伤性体验是成人精神病的潜在原因。她指出:“从潜意识中所唤起的一些被遗忘的事情表明,儿童是尚未被认识到的痛苦遭遇的牺牲品。”成人对于儿童的压制会使儿童的心理发生畸变,从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进而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
因此,蒙台梭利博士特别重视早期经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相关的详细论述,参考本书第七章中的第三节与第四节。
三、儿童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由发展
我们知道,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相对于成人的世界来说,儿童的世界有着自己的运行程序,儿童的发展要遵循大自然所赋予的计划和进程表,而且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尝试去完成自己的全部工作,才能获得自由发展。
“儿童是向成人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天赋毫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侍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因此,在蒙台梭利博士看来,教育的任务只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并使其按自身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要竭力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以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由展现。
正是怀着这种崇敬之情,蒙台梭利博士主张用观察法来揭示童年的秘密,认为教育者应用充满仁爱的心灵观察儿童,要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去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
对此,她指出,“对儿童心理生活的观察必须使用与法布尔观察昆虫相同的方法。当昆虫在它们的自然环境中忙碌地工作时,法布尔自己隐藏起来,不去打扰它们。同样的,当儿童的感官开始积累外部世界的意识印象时,我们才开始观察儿童,因为正是在那时,一个生命靠着他的环境自然地发展起来。”
依靠这种观察,蒙台梭利博士逐渐揭开了儿童心灵的面纱,为全世界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蒙台梭利博士曾注意到一个15个月的小女孩集中精力观察小昆虫。她描述道:“我看到她一动也不动地紧盯着眼前的小东西,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很不寻常的。她坐在平台的砖块上,处于一种完全的神往中,附近的一块种着天竺葵的美丽花坛在骄阳下显得十分艳丽,但这个孩子并没有看着它们。她把眼睛盯在地上。其实,在成人看来,那里显然没什么可看的。但是,她却看得那么的专注,我觉察到,儿童有一种奇特的兴趣,它是那么不可捉摸。于是,我慢慢地走近她,仔细地看着这些砖块,并没有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然而,这个孩子用郑重其事的口气对我说:‘那里有一只小东西在动。’经她的指点,我看到了一只实际上跟砖块颜色一样,微小的几乎看不出的昆虫,正在迅速地跑着。激发起这个儿童想象的是一个小生物,它会动,甚至会奔跑。她在快乐的叫嚷声中迸发出一种好奇心,叫嚷声远远高过这种小孩寻常的声音,这种欢乐并不是来自太阳,也不是来自花朵,也不是来自她周围艳丽的色彩,而是来自于她的专注。”
由此,蒙台梭利博士认识到,处于某一阶段的儿童会对细小的东西特别敏感。
四、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所以,她所面向的是全体儿童,而不是某个区域的儿童。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所有与儿童有关的人(不论其国籍、种族或社会地位)都要认真地去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洞察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其精神健康,因为这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只有发现了这些奥秘与力量,才能奠定‘儿童研究’这门科学的基石,而它也将对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通过研究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来透视他们心灵的发展历程,通过及早察觉儿童内心的痛苦来避免他们误入歧途,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进行深入的研究。”“儿童不仅作为一种物种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它能给人类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正是儿童的精神可以决定人类进步的进程,它甚至还能引导人类进入更高形式的一种文明。”
她认为,“孩子的心灵力量一旦苏醒,将会跟随其本身特有的法则发展,并对我们产生影响。仅仅是接触这种正常发展的人类,就能唤醒我们的力量。孩子的和谐发展使周遭的成人因受感染而改善自我,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画面呀!
因此,蒙台梭利博士希望成人能谦恭地接触儿童,把儿童视为自己的榜样。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
由此可见,蒙台梭利博士对探究儿童心灵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的深刻。
五、儿童是成人的老师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没有儿童对他们的帮助,成人将颓废。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心脏的周围形成,最终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
事实上,蒙台梭利博士将儿童看做“基督”,看做“启示者”。她曾这样写道:“我们反对人为的方式,因为这只是塑造人类成为奴隶。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反对秩序和纪律,这些原本是人类的真实法则。我以我的真主之名,也就是儿童之名,来说出这些话。”在这里,蒙台梭利博士明确地指出儿童就是她的真主。
此外,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是成人的老师。1923年,蒙台梭利博士在一次集会上说过这么一段话:“无论我听到什么和工作有关的事,总是让我回到最初的开端,那就是我们要一起接触的—— 孩子。”她提醒听众,儿童教育变革的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孩子是真正的老师。她指出,“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真正教师是孩子本身,而我们许多人却常常是坏学生。”
她还曾说过,“虽然我是在讲演和著书,但真正宣传我教学法的人不是我,而是儿童。是儿童使人们真正信仰我的教学法;在支持和赞成我的教学法方面,儿童才是最不可能引起人们争论的对象。”
可以看出,儿童是蒙台梭利理论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中心,是她的理论和教学法的“真正教师”和来源。
教师及父母向儿童学习,不是学习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曾经拥有的美德和找寻失去的童心。这不仅可以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回归自然,而且可以更好地教育儿童。因为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
教师、父母以一颗童心去观察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蹲下来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改变过去那种对孩子的想法和不屑一顾的做法,会发现收获颇丰。
“儿童是成人之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这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行为。孩子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天才的表现: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对世界的探索能力,他们爱成人世界的能力等等,他们其实比我们成人更认真,更有能力。在这些方面,成人更需要向孩子们学习,成人要做的只是提供给孩子必需的帮助,而不是去干扰他们,去指挥他们,更不是让自己来决定他们的发展和人生。而且,教师应把儿童当成组织活动的老师,诚恳地向儿童学习,真诚地和儿童交流,这不仅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也能促使儿童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的缩短。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使教师更容易理解儿童的世界,在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时会更容易。
儿童也是父母的老师,父母应向儿童学习,从而为父母与儿童之间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提供条件。父母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问题,看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当父母和孩子的之间的距离减小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就会更得心应手,孩子也会在父母新的教育方式下得到健康发展。
六、儿童是爱的源泉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是每一个人的温情和爱的感情汇聚的唯一焦点。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整个人类都享受他唤起的这一深厚情感,儿童是爱的源泉。要使世界和谐,必须考虑这种爱。”
儿童是爱的源泉,儿童是每个人情感汇聚的焦点。他们总是最能触及和牵动我们柔软的心灵和敏感的神经。因为孩子,我们会惊叹于生命成长的神奇,即便要日日重复单调乏味的劳作,心中也会因为对于孩子美好未来的希冀而充满鲜丽的色彩;因为他们的成长,我们会满怀欣喜,倍感安慰,但也经历寝食难安的忧心忡忡,乃至柔肠寸断的牵挂和焦灼,这就是爱。爱是世界的主旋律,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更美好;因为有了孩子,这个世界的爱才得以无尽的释放和循环。
蒙台梭利博士曾说,“成人身上原本没有多少爱”。“儿童是爱的源泉。我们一触及到儿童,便触及到了爱。”对于成人来说,爱是一种幻想,爱也是一种理想。然而,对于孩子来讲,“爱是一种客观实在”。
蒙台梭利博士一生追求人类世界的和平,把儿童看做成人精神的唤醒者,把儿童看做是爱的源泉。
她认为,要建设和平的人类世界,必须着力于培养“新人”。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只有将注意力和精力用于对儿童的了解,并发展其从事建设工作的伟大潜力,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
“新人”的培养有赖于“新教育”。她提出,必须建立一种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新教育”,这种教育必须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而非出于成人的主观偏见。这种教育将提供给儿童适宜的环境,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让儿童在自由、独立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使其生命力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她认为,儿童的天性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矿藏。儿童的心理天性是某种异乎寻常的至今仍未被认识的东西,然而它对于人类却是至关重要的。只是多年来,它一直被忽视了,这种异乎寻常尚未被认识的东西,就是儿童真正的建设性能力,即能动性。就像人类一直在生活的地球上生息耕作,却没有注意到在地球深处埋藏着巨大的宝藏一样,我们今天的人们在文明生活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却没有注意到埋藏在幼儿精神世界中的宝藏。
爱是降生于我们世界的每个儿童的禀赋,要使儿童爱的潜能得以发挥,或者其余全部价值都得以全部发展,我们会取得无法计量的成就……成人为了变得伟大,就必须谦逊,必须向儿童学习。
蒙台梭利博士令我们佩服,更令我们感动,但她自己也常常被儿童感动着。她曾经满怀深情地说,“当我们看着这富有魅力的幼小身躯,他很像一个玩具,在他身上确实倾注着我们巨大的关怀,这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古罗马诗人朱维诺尔所说的那句话: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儿童。”
总之,蒙台梭利博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童,她使人们认识到成人并不是儿童的主宰,成人并不真正了解儿童。儿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历史。
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在蒙台梭利博士的引领下,开始反思自己对儿童到底做了什么,从而在全世界刮起了为儿童“正名”的旋风。蒙台梭利博士对儿童充满了慈爱和欣赏,将为儿童的利益而奋斗视为毕生的追求。

本文节选自CMS出版蒙台梭利教育丛书系列之《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请勿商用,转载使用需注明出处。
更多蒙台梭利教育资源分享,请点击CMS官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