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缅甸人只出产翡翠,却不爱佩戴及不加工翡翠呢?

如题所述

我们都知道,市面上的翡翠基本都来自于缅甸,作为玉石之王的翡翠深受我们中国人的欢迎,种水好些的翡翠更是受到热烈的追捧。可作为翡翠的产地缅甸,喜欢翡翠的人却并不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缅甸人之所以不喜欢翡翠,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1、缅甸格局动乱

我们老祖宗有句古话叫做“乱世黄金盛世玉”,意思是在乱世中,黄金更受欢迎,因为黄金是相当于货币存在的硬通货。在乱世中能直接换到生活必需品和想要的东西,而玉石和古董之类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则很难出手。

缅甸这些年来战乱频繁发生,政局不稳定,当地人更喜欢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以保障他们在战乱中生存,像翡翠这样不能直接变现的自然就不受他们的喜欢了。

2、缅甸的翡翠量很大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中国,翡翠都是通过商人去产地挑选、购买并加工后才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尤其是种水好的翡翠更是数量稀少,自然非常珍贵;而缅甸本身就是翡翠的产地,翡翠的数量远大于在中国的数量,缅甸的许多寺庙甚至用翡翠原石直接砌墙、铺地,在中国人眼里,这简直是暴殄天物的行为。

被用来砌墙铺地的翡翠原石

3、缅甸玉文化缺失

我国自古就有玉文化的氛围,翡翠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是一件值钱的物件,更代表着一种品行和传承。我们以佩玉为美,甚至将玉当成传家宝,悉心保存后传承给下一代继续佩戴。而缅甸并不存在玉文化的氛围,自然不会觉得翡翠代表着品行和美好的事物,也就谈不上如何喜爱翡翠了。

4、缅甸翡翠加工技术落后

中国的玉商从缅甸买回来的翡翠基本都是原石,再通过国内的加工和雕刻工艺,最终才呈现出精美的翡翠饰品。而缅甸的加工技术非常落后,戒面已经是他们能加工的极限了,那些精巧绝伦的吊坠雕工他们是很难做到的,缅甸人看的最多的就是翡翠原石这种几乎没有美感的石头,肯定是提不起对翡翠的喜欢的。

5、缅甸经济条件落后

我们都知道,缅甸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很多,而在落后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首要的需求,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所以像翡翠这样主装饰和养生效果的东西对缅甸人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

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珠宝首饰的购买和收藏力也很弱,直到后来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的经济条件上来了,才开始把眼光瞄准到兼具装饰和收藏升值能力的玉石上来。

常见的翡翠处理品都是会进行染色的,只有这样才能买个高价。无色翡翠处理品比较少见,识别难度也更大。对翡翠处理品的肉眼鉴别,主要是从三个角度去看:表面、结构、颜色。至于测量硬度、密度、折射率等,仅凭肉眼是做不到的。

(1)看表面

翡翠处理品因为经过强酸处理,表面会有类似“橘皮”的坑坑洼洼,用十倍放大镜即可观察到,这是最容易观测到的翡翠处理品特征。也有部分质地较差的翡翠,或者是出土的老翡翠由于天然腐蚀,表面会有类似的效果。

(2)看结构

天然翡翠都有“苍蝇翅”结构,但不要以为有“苍蝇翅”结构的就是天然翡翠,翡翠处理品同样也会有此特征。翡翠处理品的结构松散,不够致密,充胶以后大多数表现出蜡状光泽。染色翡翠内部往往呈现出“网状结构”的色根,还有部分有色素沉淀的点状色根。

在一次翡翠原料拍卖的时候,我看见一件冰种无色翡翠,种水极好但是质地松散,心理一直比较疑惑。后来有朋友告诉我,那件原料是经人酸洗处理过的,这类没充色、没加工成成品的翡翠处理品原料迷惑性极大。

(3)看颜色

大部分翡翠处理品都是有颜色的,经过酸洗洗掉杂质,充色然后充胶。通过颜色,能识别大多数翡翠处理品。翡翠处理品的色根一般都浮于表面,色根的边缘模糊不清,基本上以团状、块状为主,不会深入到翡翠内部。天然翡翠的色根则非常清晰有力,明显可见色根走向。

以上三种方法,是鉴别翡翠处理品的主要方法,需要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比如看种水和颜色的关系,有些翡翠质地极差,却有极好的颜色,这就是明显的“种水和颜色不相符合”,基本上可以断定为翡翠处理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4
缅甸只产不戴和缅甸的经济有关
第2个回答  2020-02-24
都有的,贵的也买不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