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队内部举行了几场引人注目的“性别大战”,在这场较量中,女队主力选手丁宁、朱雨玲、孙颖莎、王曼昱等均未能战胜男队选手,仅刘诗雯击败了18岁的男队小将徐瑛彬。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因为女队成员均为顶尖运动员,许多是世界冠军和大满贯得主。相比之下,男队这边则主要是二、三线非主力小将。这一现象引发人们思考:男、女乒乓球选手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否真的如此悬殊?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差距不仅在乒乓球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导致了男、女两线职业选手的主流技术打法出现了明显差异。要理解乒乓球的发展历程,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乒乓球起源于19世纪末,作为网球的简化版本在室内出现。直到20世纪50年代,乒乓球的主要技术还是拍、推、削三板斧。 在早期,男、女选手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由于当时的球拍仅仅是光板,球的旋转和速度受到限制,这减少了男选手的体能优势。此外,由于是小球运动,女子选手在控制方面还能占有一定优势,从而弥补了她们在击球质量上的不足。 有资料显示,最早的进攻型打法选手是一位女性——世乒赛单打五冠王梅德扬斯基。而她的男单对手,如巴纳等人,都是削攻结合的打法。这表明,那个时代的女选手在凶狠程度上并不逊色于男选手。然而,上世纪50年代,随着日本人发明海绵套胶并创造出弧圈球进攻打法,乒乓球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胶、生胶等速度型胶皮的发展,使得进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器材的改进使得男选手的身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但仅仅是器材的改进还不足以大幅拉开男、女选手之间的实力差距。在小球时代,许多女选手在与男选手的对抗中仍能占得部分优势,这是因为当时乒坛的一些规定,如遮挡发球,对力量较小的运动员有利,而流行的台内短球技术也让女选手能在男选手发起进攻前进行控制。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男、女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器材的变革,尤其是有机胶水膨胀原理的普及,使得反胶选手在灌胶后能获得更强的击球质量。这导致了快攻型和细腻型打法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尤其是直拍打法。自1985年曹燕华在世乒赛夺冠后,国乒女队再未出现过直拍单打世界冠军。而自1993年玄静和夺冠后,世界女乒也再未出现过直拍单打世界冠军。 在男乒领域,直拍快攻打法直到1999年还有刘国梁实现大满贯,直拍单桧打法直到2004年还有柳承敏获得奥运冠军,直拍双面反胶打法在2008年奥运会上包揽男单冠亚军,至今仍有一位单打世界冠军许昕在役。直拍打法的衰败在女乒领域客观地反映了女子选手与男子选手的差距:一是力量小,尤其是爆发力小,导致进攻缺乏质量;二是步法慢,无法发挥直拍打法的正手优势,使得反手劣势更加明显。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横拍打法中,但横拍选手注重阵地战,不一定要“一板过”打倒对手,反手也比直拍更为从容,因此女乒领域早已被横拍选手全面掌控,如今女乒一线已基本看不到直拍运动员。 女乒横拍领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到本世纪,女乒最顶级横拍选手的风格逐渐变得柔和。从陈静、邓亚萍的反手颗粒打法,到王楠的侵略性打球,再到张怡宁的全面稳定,甚至是防守反击的代言人,女乒的打法一直在变化。 与此同时,男乒横拍打法运动员的球风越来越凶狠。从前三板不如直拍,到有了瓦尔德内尔等人;从正手不够狠,到王励勤等人出现;反手已经比直拍强势了,结果张继科等人将拧拉技术带入台内。 女乒领域一直有“打法男性化”的口号。虽然出现了李晓霞等力量较大的运动员,但在意识上仍然是近台控制和阵地战相持为主。直到前年平野美宇等人开始引入拧拉等台内直接起手上手技术,这个流派才开始占据女乒的主流。经过国际乒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废除遮挡发球等规则,目前乒乓球技术越来越依赖身体素质,大力、高速弧圈打法已牢牢占据男乒的顶级领域,而女子选手要打出这样的球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国乒这次的“性别大战”结果也是正常的。 十几年前孔令辉刚去女队当教练时就曾说张怡宁、王楠的球到处是漏洞,之后郭跃、丁宁、李晓霞也与波尔、佩尔森、马琳半娱乐地比过,根本打不穿对方。虽然张本智和称赞伊藤美诚“速度和反应能力都能和男子选手匹敌”,但真让他们比赛一场试试?结果根本不用猜。 如今乒乓球运动已经与多年前有了很大不同,至于这种变化究竟是好是坏,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下结论的,那就留待时间去检验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