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中,教育机构与录取方式独具特色。早期的学校,如“校”、“序”、“庠”,在民间普遍存在,而太学、国子学则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时期,国子监取代了国子学,设有各类学科如国子、太学、四门学等,祭酒和博士分别为主管官员和学官,入学者被称为监生。


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贡举是古代官员向君王推荐人才的方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分科考试的科举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通过郡国考察举荐,以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科目选拔官员。皇帝亲自选拔的称为制举或制科。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门第高低决定官职,而隋朝以后的科举制度则打破了这种门阀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每年举行,通过者称为秀才;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者成为举人,解元为乡试第一;会试在乡试后次年春天,贡士为会试考中者,会元为会试第一;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进士是殿试的录取者,状元、榜眼和探花合称三鼎甲。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的称为连中三元。


考试中还有特定的文体要求,如八股文,取材于四书,形式严格;试帖诗则是唐代后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诗体,题目通常以“赋得”开头,结构与八股文相似,五言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




扩展资料

本词条从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到科举制度,概括性的阐释了中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常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