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不错为何没生意

如题所述

菜品不错为何没生意

01、“好吃”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

好吃从来都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因为国人对美食评判的标准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以前人对味觉的评判以咸香为主,如今随着调味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味型被开发出来,这也影响了大众的口味,从鸡精味精到各类海鲜蚝油,鲜香逐渐占据了主流,成了味觉评判的基础标准。

此外,饮食的地方化差异也让人们在判断好吃这件事上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云贵川湘等地普遍喜辣,江南水乡则造就了南方人清淡的饮食习惯。南甜北咸一直以来都是南北地区味觉的主要分水岭,所以咸甜粽子之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比如,因为原材料的产地差异,各地均有不同的种类繁多的辣椒品种,辣味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同时,麻味也在进化,青花椒与花椒也成了品类细分的关键。随着品类的分化和味蕾的进化,又衍生出了各种五彩斑斓的辣和各领风骚的麻。

此外,味觉是一个非常私密的东西,同一张餐桌上的一家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味觉偏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喜好。

五年前觉得好吃的东西,随着自己味蕾进化会逐渐失去味道;十年前几近消失的味觉记忆,随着时间和记忆的流转,可能又会散发出迷人的吸引力。

总之一句话,味觉上的好吃是一个非常主观和抽象的东西,很难去标准量化。

02、是“吃好”而不是“好吃”

我们看到很多品牌通过产品攻城略地,看似是用“好吃战略”赢得了用户,实际上他们征服顾客的都是“吃好”,而非“好吃"。

透过“吃好”去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海底捞的极致服务,巴奴的毛肚工艺,西贝的爆品开发,无一不是在想方设法让顾客“吃好”,而让顾客满意恰恰才是餐饮的根本。

好吃是因,吃好是果,如果有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让顾客满意的标准,那一定是“吃好”而非“好吃"。

如果说好吃是餐饮人的执念与追求,那么吃好才是餐饮门店的获客战略。要正确认识“吃好战略”,我们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好味道

吃好不是和好吃对立的,好吃依旧是吃好的核心标准。不同的是,这个好吃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是要做小众口味,满足一小波核心客群的味觉需求。

比如酸辣粉,核心客群是年轻的女性群体,她们的味觉诉求是寻求刺激,所以突出酸味和辣味,粉要筋道有嚼劲,做到这个基本就满足好吃的诉求了。

我在前边的文章里讲过,爆品战略就是聚焦,单品打爆,聚焦原点人群。当品牌规模扩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就通过更多的爆品去聚焦更多人群,所以才有了巴奴后来“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的新口号。

同样,打着“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西贝,也是通过多款爆品去吸引不同客群,而不是用一个单品去征服所有人。

如今餐饮行业产品主义盛行,但做到了好吃也只是打好了根基,要让顾客吃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好环境

吃好的第二个维度是环境。环境是烘托产品的重要因素,在年轻人的消费理念中,产品是里子,环境才是面子,没有好环境,体现不了档次,衬托不出格调,消费的欲望也会大打折扣。

为什么主题餐厅层出不穷,网红餐厅大受追捧,都是为了迎合眼球经济,满足年轻人拍照分享的社交需求。

随着外卖的盛行,餐饮线上线下的场景分化越来越明显,线下餐饮将会成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场景中,环境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3、好服务

在一个餐饮团队里,厨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产品好吃,运营要考虑的问题则是如何让用户吃好。吃好的一个关键就是服务。

在产品在设计时,已经将加工方式与出品方式融合起来,现场加工出品,和顾客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顾客的认知,加深顾客的好感。海底捞的舞面,小龙坎现包的抄手,都是产品服务化的表现。

越来越多餐厅重视明厨亮灶,或开发能让用户DIY的产品, 也是为了通过表演和现场服务彰显产品价值,让产品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食材本身。

4、好品牌

顾客在做就餐选择时,总是习惯用品类去思考,用品牌去做选择。

比如要吃毛肚火锅,就会想到巴奴,要吃韩式烤肉,就会选择九田家。从品类到品牌,通过特定的关联,实现了认知的聚焦,这就是品牌通过定位给自己标记坐标的方法。

顾客因为你与众不同的点去感知你的产品和品牌,形成品牌印象和记忆,好吃只是诸多可塑造的特性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去塑造品牌。比如海底捞的特性是服务好,蜜雪冰城的特性是性价比高,西贝的特性则是味道好吃。

5、好传播

一个产品能否让顾客吃好的最后一个检验标准,是能否被用户传播。

现在年轻人吃饭的习惯都是朋友圈先吃,产品能否成为顾客凡尔赛的素材,也是检验产品竞争力的标准之一。

产品的出品是否吸睛,颜值是否爆表,店内环境是否足够吸引人,还有品牌的调性,能否能彰显自己的品味与格调,这些都是顾客满意与否的关键,也是顾客是否愿意传播的关键。

年轻人吃饭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行为,吃什么不重要,能传递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