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

如题所述

项目所用遥感影像图采用TM图像数据和航空摄影像片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分别利用1:50万、1:25万、1:5万TM 假彩色合成(7、4、3波段)影像图及航片影像图完成。提供的1:5万TM 假彩色合成(7、4、3波段)影像图色差大,不同的面状地质体影像差异明显,十分有助于地层及岩体解译;而1:5万航片影像色差虽相对较小,但清楚度高,线状影像十分明显,也利于断裂和褶皱构造的解释。总体上说,调查区属遥感解释程度较高地区,区内岩石出露、地质构造、矿化带等信息清楚,分辨率高、清晰度高、息信量大,完全可满足1:5万矿产资源调查的要求。

(一)影像地层

依据影像的色彩、色调、地貌特征和影纹特征,不仅可圈定出不同时代地层和岩体,而且对不同成因的第四系沉积物也可以进行判译区分。如:新太古—古元古界敦煌岩群((Ar2-Pt1)D.):影像图上表现为浅红色—深褐色色调,具条带状、条纹状特征,是一套深变质岩石(结晶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的特征反映,地形相对较平缓。长城系古垌井岩群(ChG.):为浅灰绿—浅蓝色色调夹浅褐色条带,粗糙度较大,是一套由结晶片岩、变粒岩夹大理岩、磁铁石英岩构成的中深变质岩系的特征的反映,地形相对较平缓,树枝状水系发育。蓟县系平头山组(Jxp):为蓝灰色夹有深灰—灰黑色条带色调,是一套以变质碳酸盐岩、变质碎屑岩为主的浅变质岩石的特征反映。地貌上为相对较高的山地,发育平行状水系。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Qnd):又分上下两个亚组,其中上亚组(Qnd2)为深蓝灰色色调,呈深灰—深绿灰色平行条带状,陡峻高山地形,树枝状水系;下亚组(Qnd1)为淡蓝色带,淡粉红色色调,色调较均匀,树枝状水系发育,是一套浅变质岩石(变质碳酸盐岩夹变质碎屑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等)的特征反映。震旦系洗肠井群(ZX):色调为深褐灰色调,是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的特征反映。一般形成小的山包地貌,放射状、树枝状水系。寒武系:下寒武统双鹰山组(

)为深蓝色—淡蓝色夹有暗蓝~蓝灰色条带色调,是一套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碎屑岩的特征反映,为较高山地形,树枝状水系发育。中—上寒武统西双鹰山组(

)为淡蓝—淡蓝绿色色调,夹深蓝灰条带,是一套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碎屑岩的特征反映,形成较为平缓的斜坡和山包地貌,树枝状水系发育。奥陶系罗雅楚山组(Ol)为深蓝色色调夹褐灰色平行条带,是一套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特征反映,形成较高的山地,发育平行状-树枝状水系。志留系公婆泉组(S2-3g):为粉红色,其中夹肉红色条带或斑块,是一套碎屑岩夹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的特征反映,地形较为平坦,发育树枝状水系。泥盆系:①三个井组(D2s):为带蓝色的红褐色色调夹褐色色调块状体,较为均匀,是碎屑岩夹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特征反映,地形较高,发育树枝状水系。②墩墩山群(D3d)为深灰—深灰绿色色调,间有红褐色色的条带状体,是火山碎屑岩、角砾熔岩及火山熔岩的特征反映,比较粗糙,地形上为高山地貌,树枝状水系极发育。二叠系:①红岩井群(P2hn):以淡粉红色为主,间有浅灰色、褐红色块体,是碎屑岩夹页岩及硅质泥灰岩的特征反映,地形比较平坦,发育树枝状水系。②哲斯组(P1z):以黄褐色为主间有红色块状体,是一套生物灰岩、泥砂质灰岩夹碎屑岩的特征反映。地形上为较低的垄块,发育树枝状水系。新近系上新统苦泉组(N2k):为带淡粉色的蓝灰色调,色调比较均匀,是碎屑岩和细碎屑岩的特征反映。地形较为平坦,发育树枝状水系。第四系:影像色较杂,一般与被风化的原始岩石地层有关。主要色调淡蓝色、深蓝色、黄绿色、粉红色、黄白色等,是冲洪积碎屑的特征反映。地形上主要为冲洪积扇体、冲沟、沟谷、冲积缓倾平原等。

(二)影像侵入体

中酸性侵入岩由于其浅色矿物含量较高,亮度较大,所以以浅色肉红色调为特征,地形为较缓的低山;基性超基质岩类,由于暗色矿物含量较多,亮度低,所以色调较深为深红 猪肝色,地势多为丘状、山脊、抗风化强。

(三)影像构造

1.线状影像断裂构造

测区线状影像构造非常明显,影像图上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4组,以近东西和北西向两组为主。一般呈狭窄的浅色影纹,局部有深色影纹(可能为脉岩充填)连续分布,其两侧地质体差异明显,是区域主要大断裂的影像表现。

(1)近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近东西向)线状影像主要为区域性大断裂,分布于营毛沱幅火石山南北两侧和砂井子幅大交瑞—考克交瑞一带。

火石山南北两侧两条区域性大断裂断裂空间展布形态为一向南凸出的弧形,地形上表现为负地形,断裂带两侧岩石影纹和线状构造形迹明显不同。火石山北哈尔根头口布大断裂自西向东,其迹线由北西西变为近东西。西段为一明显冲沟,与北侧北东东向线状纹极不协调,东段时隐时现,且沿断裂北侧出露有中酸性侵入体。火石山南大断裂主体被第四系覆盖,沿断裂带为一近东西向冲沟,并发育有季节性水系。

砂井子幅南大交瑞—考克交瑞一带呈近东西向正、负地形相间的地垒地堑状影像格局,断裂影像特征比较清晰。北部沿红山铁矿三矿区—五矿区一线展布的黑山-双鹰山大断裂尽管被花岗岩所“焊接”,但南、北两侧地层产状的显著差异是区域性大断裂的特征反映;中、南部近东西向展布的带状地垒南、北两侧,除岩石影像花纹不同外,可见断层三角面和具一定规模的断层陡崖,是区域性断裂构造的影像反映。

(2)北西向断裂构造

北西向线状影像分布于沙井子幅东北部和营毛沱幅东南部,主要表现为规模不大的北西向线状影像,构成不同地质体的色调界面,界面两侧岩石影像颜色、花纹和产状各不相同。沿该组断裂有辉长辉绿岩墙、岩脉和花岗岩株产出。

(3)南北向断裂构造

南北向线状影像分布于营毛沱幅东南部和砂井子幅东北部火石山德日—岗流脑子一带,表现为一组线状影像和暗色条带。前者通常使两侧地质体明显错开,后者多为沿断裂充填的脉岩(闪长岩或辉长辉绿岩)。

(4)北东向构造

北东向线状影像分布于火石山西和红山铁矿三—五矿区间。火石山西北东向线状构造主要表现为两条色调和花纹的分界面,并与北西向两条断裂把志留系地层切割成一个菱形块体。菱形块体以棕红色的、密集树枝-网状花纹与外围地质体形成鲜明的对比。红山铁矿五矿区以西的线状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组近平行的浅色和暗色条带,前者多为两侧岩石有错断或明显位移的冲沟,后者多为沿断裂充填的脉岩(闪长岩或辉长辉绿岩)。

2.影像褶皱构造

在调查区从影像图共解译出两个背、向斜构造.一个为砂井子幅中部的砂井背斜,另一个为营毛沱幅中部火石山东向斜,影像褶皱构造清楚。不同色调地质体在褶皱轴部两侧形成对称性重复,且可看到围合端。

3.影像环状构造

此类影像构造不发育,仅在营毛沱幅西南角营毛沱泉南约2km 处的奥陶系罗雅楚山组内解译出一个环形构造,在1:5万TM 假彩色合成(7、4、3波段)。影像图上为轴向北西西的椭圆状环形影像,东西长约3km,南北宽约2km。以白色长条状影像为核心,外围被由灰黑色和灰褐色环带状影像所环绕。1:5万航片影像图上,环状影像部位花纹呈均匀带状,色较浅;外围花纹呈网状或斑块状,色较深。沿二者间形成一不连续半圆状水系,推测由隐伏岩体引起。

4.影像构造交接关系

可以看出主要反映在北西向影像构造被限制在东西向影像构造的南北两侧,以外则表现不甚明显,表明北西向构造形成大概在东西向影橡构造的左行走滑期,即晚于东西向构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