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主要害虫与防治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梨网蝽(见图2-107)属半翅目,网蝽科,又名梨花网蝽、梨军配虫,俗名花编虫。国内南北梨区广泛分布,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都有发生,是危害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受害叶片叶背变成锈黄色,严重时叶片脱落,影响产量和削弱树势。除了危害梨树以外,还危害苹果、海棠、花红、沙果、桃、李、杏等果树。

图2-107 梨网蝽

1.被害状 2.卵 3.若虫 4.成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暗褐色。复眼暗黑色;前胸背板有纵隆起,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静止时两翅叠起,黑褐色斑纹呈“X”状。前胸背板与前翅均半透明,足黄褐色。腹部金黄色,上有黑色斑纹。卵长椭圆形,一端略弯曲,长径0.6毫米左右。初产淡绿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5龄。初孵若虫乳白色,最后变成深褐色。3龄后有明显的翅芽,成长若虫头、胸、腹部均有刺突,头部5根,前方3根,中部两侧各1根,胸部两侧各1根,腹部各节两侧与背面也各有1根。

(2)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一年4~5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枝干翘皮裂缝、杂草及土、石缝中越冬。春季3~4月开始陆续活动,飞到寄主上取食为害。成虫产卵于叶背面叶肉内。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二龄后逐渐扩大为害活动范围。成、若虫喜群集叶背主脉附近,被害处叶面呈现黄白色斑点,至全叶苍白,早期脱落。叶背和下边叶面上常落有黑褐色带粘性的分泌物和粪便,使整个叶背面呈现出锈黄色。为害至10月中、下旬以后,成虫寻找适当处所越冬。

(3)防治方法 ①9、10月间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成虫,冬季彻底清园,消灭越冬成虫。②药剂防治。重点防治出蛰后的越冬成虫和第一代若虫。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500倍液,50%三硫磷2000倍液,40%乐果乳剂1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3000倍液等,均有良好杀虫效果。

2.梨大食心虫(Myelois perivorella Matsumura)梨大食心虫(见图2-108)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梨斑螟蛾,俗称“吊死鬼”、“黑钻眼”。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南方以安徽、福建、重庆、四川等地受害较为严重。幼虫为害梨芽和果实,主要是花芽和幼果,造成被害芽干枯凋萎,被害果变黑枯干,悬挂枝上不落。

图2-108 梨大食心虫

1.被害状 2.幼虫 3.蛹 4.成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体暗灰色,前翅具有紫色光泽,距前翅基部2/5和1/4处,各有灰色横线1条,此横线嵌有紫褐色的宽边,后翅灰褐色。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下时为黄白色,经1~2天后变为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毫米。头部和前胸背板为褐色。身体背面为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臀板为深褐色,无臀栉。蛹体长约12毫米。初化蛹时体色碧绿,以后渐变为黄褐色。

(2)生活习性 四川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在芽(主要是花芽)结茧越冬,被害芽比较瘦弱,外部有一小虫孔,易识别。越冬后的幼虫,在梨芽萌动时开始转害新芽(主要是花芽)。转芽为害时,先于芽鳞内吐丝缠缀鳞片,不使脱落,随即从芽的基部蛀入,在芽的鳞片内咬食为害,蛀孔外常堆积少量缠有虫丝的碎屑虫粪,借以堵塞蛀孔,有个别的幼虫蛀入芽心,食害生长点,此芽即将枯死,因而引起第二次转芽为害。一般幼虫均不深入芽心,因此多数花芽被害后仍能发芽开花。发芽开花后,幼虫即在花丛基部为害,并吐丝缠绕鳞片,不使脱落。幼虫转芽及在花芽内为害时期前后1个月,待果实长到姆指大时,即开始转入幼果为害。幼果被害时,蛀孔处有虫粪堆积,果柄基部有大量缠丝,使被害幼果不易脱落,尤其接近化蛹时,被害果的果柄基部有白丝缠绕在枝上,被害果甚至变黑枯干,悬挂在枝上,至冬不落。幼虫在果内为害约20余天,即行化蛹。蛹期一般8~11天。幼虫化蛹前有吐丝缠绕果柄及作羽化道的习性,均在夜间进行。一般在化蛹前5~15天即开始缠柄,2~3天前作羽化道,这是摘除被害果的适宜时期。

第一次成虫(越冬代成虫)羽化后,晚间活动,趋光性不强,多在近黎明时交尾产卵。卵多产于萼洼,芽旁及枝的粗皮处,每处产卵1~2粒。卵期5~7天。在芽上及枝上的卵孵化的幼虫先为害芽后再害果。如卵产在果实上则直接蛀果为害。这一代的幼虫(第一代幼虫)老熟后仍在果实中化蛹。梨采收前后大都已羽化完毕。第二次成虫(第一代成虫)的卵大部分都产在芽上或芽的附近,幼虫(第二代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芽内,经短期为害后,即在芽内越冬。在2代区均以越冬代虫为害幼果最为严重,第一代幼虫为害果实较轻。梨大食心虫的天敌较多,主要有黄眶离缘姬蜂、瘤姬蜂和离缝姬蜂等,对梨大食心虫的抑制作用很大,特别是控制后期的为害。

(3)防治方法 ①结合修剪以及早春检查,剪除虫芽;开花后幼虫转果前,摘除已枯萎的被害花簇,消灭幼虫。②幼虫化蛹期摘除被害果,重点是越冬代幼虫的被害果。③用黑光灯诱杀越冬代成虫。④药剂防治。在梨大食心虫生活周期中有几次转移暴露时期,首先是越冬幼虫出蛰转芽和转果两个时期,其次是第一、第二代卵孵化盛期,掌握上述时期,进行喷药,是控制此虫为害的关键。在越冬幼虫出蛰转芽期,最好施药两次,第一次在越冬幼虫为害新芽的虫芽率达3%~5%时进行,或在越冬幼虫转芽率达5%时进行,1周后喷第二次。使用药剂:50%对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50%敌百虫500倍液。转果期因枝叶茂密,同时幼虫长大,抗药力增加,防治效果不如转芽期,只能作为补充措施,使用药剂同转芽期。

防治第一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虫,必要时可喷药2次,第一次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第二次在第一次施药后半个月进行。可喷布1000倍的50%对硫磷乳剂,喷药要均匀周到,才能充分发挥药效。防治第二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虫,施药的适期要掌握在初龄幼虫钻入越冬芽以前。药剂种类、施用浓度及技术要求与第一代卵期的防治相同。

3.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梨小食心虫(见图2-109)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简称梨小,又名东方果蛀蛾、桃折心虫,俗称蛀虫、黑膏药。我国南北各果区普遍分布。以幼虫蛀食梨、桃、苹果的果实和桃树新梢,是果树食心虫中最常见的一种。果实受害腐烂,影响产量、品质,桃梢被害后萎蔫干枯,影响生长。还可危害李(栋)、梅、杏、樱桃、海棠、沙果、山楂、枇杷等果实和李、樱桃嫩梢及枇杷幼苗主干。

图2-109 梨小食心虫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果实被害状 6.枝梢被害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6.0毫米,翅展10.6~15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密布白色鳞片,排列很不规则,前缘具有10组白色斜纹。卵淡黄近乎于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0~13毫米,胴部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腹端有梳状臀栉。蛹体长6~7毫米,黄褐色,茧白色丝质、椭圆形。

(2)生活习性 在南方各省,一年发生6~7代,第一至第二代幼虫危害桃树新梢,第三、第四代幼虫少数危害桃、梨新梢,大部分危害桃、梨果实。采果后的各代幼虫,又蛀害新梢。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树皮上的裂缝中结茧越冬,也可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以及果品仓库及果品包装器材中越冬。春季3~4月间化蛹、羽化。成虫白天静伏于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黑光灯及糖、醋、果汁有较强的趋性,羽化始期趋化性较明显。卵多散产于桃梢上第三至第七片叶的叶背处,一般1条梢上产卵1粒。李梢上也有产卵,但卵数很少。在果上产卵多在果面两果靠拢处最多。成虫寿命一般3~6天,卵期4~7天。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4~29℃,相对湿度70%~100%。在多雨的年份,湿度高,雌雄成虫寿命显著延长,交尾产卵大量增加,为害严重。

桃梢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第二至第三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出,被害梢先端凋萎,最后干枯下垂。一般幼虫蛀入梢后,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梢中爬出,转移他梢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作茧化蛹,幼树上可爬到树干基部的裂缝中作茧化蛹。梨果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蛀入果内,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蛀孔很小,以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一块黑疤,幼虫逐渐蛀入果心,虫粪也排在果内,一般一果只有一头幼虫。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皮缝隙间作茧化蛹,也有幼虫老熟后不出果,就在果内化蛹。

(3)防治方法 ①由于梨小食心虫的寄主植物多,有转移寄主等特性,梨、桃等混栽果园为害严重,新发展的果园应尽量避免梨、桃、李、梅混栽,已混栽者,则应加强主要寄主的防治工作。②发芽前刮除老树皮,处理果品包装材料,以消灭越冬幼虫。③用黑光灯或诱集剂(5%糖水加0.1%黄樟油或八角茴香油)诱杀成虫。④药剂防治。重点防治越冬后第一、二代的成虫和初孵幼虫。在成虫高峰期后3~5天内喷药。常用药剂有:5%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速灭杀丁等菊酯类乳剂5000~8000倍液,50%一六○五乳剂2000倍液,40%乐果乳剂1200倍液,50%可湿性西维因500倍液。

4.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Matsumura)]梨二叉蚜(见图2-110)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梨蚜、梨腻虫、卷叶蚜等。在国内各梨区都有广泛的分布。成虫、若虫群集芽、叶、花蕾、嫩梢上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纵卷成筒状,干枯、早落。除梨外,还可危害夏寄主狗尾草。

(1)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绿色,被白色蜡粉,复眼红褐色。口器、足、腹管黑色,尾片圆锥形,侧毛3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头胸部、触角、腹管黑色,复眼略红色。前翅中脉分二叉,故称二叉蚜。足、腹、管、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若蚜形态似无翅胎生雌蚜,绿色。卵椭圆形,黑色有光泽,长0.7毫米。

图2-110 梨二叉蚜

1.有翅胎生雌蚜 2.有翅胎生雌蚜的触角 3.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 4.有翅胎生雌蚜的尾片 5.无翅胎生雌蚜 6.被害状

(2)生活习性 梨二叉蚜为侨迁式蚜虫,一年发生约20代,以卵在梨树芽腋间,果台和枝叉缝隙内越冬。梨花芽萌动时开始孵化,群集于露绿的芽上为害,花芽现蕾后便钻入花序中为害花蕾和嫩叶,展叶即到叶面上为害,致使叶片向上纵卷成筒状。以梢顶嫩叶受害较重,一般落花后大量出现卷叶,为害繁殖至落花后半月左右开始出现有翅蚜。武汉地区4月中旬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多,至5月下旬陆续迁移到夏寄主——狗尾草上繁殖为害。9~10月间又产生有翅蚜由夏寄主迁回梨树上繁殖为害,产生有性蚜,雌雄交尾产卵,以卵越冬。

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对此虫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在发生数量不大的情况下,早期摘除被害卷叶,集中处理消灭蚜虫。②药剂防治。蚜卵基本孵化完毕,梨芽尚未开放时至发芽展叶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卷叶后施药效果不好。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3000倍液;40%乐果乳剂2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硫酸烟精800~1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速蚧克乳油15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均有良好效果。如发生较重,展叶期再喷一次,如已卷叶喷洒乐果效果较好。③保护和引放天敌。

5.梨星毛虫(Illiberis pruni Dyar)梨星毛虫(见图2-111)属于鳞翅目,斑蛾科。又名梨叶斑蛾、梨透黑羽。幼虫俗称梨狗子、饺子虫、裹叶虫等。我国南北梨区分布普遍,是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以幼虫食害芽、花蕾、嫩叶。花谢后幼虫吐丝将新叶缀连成饺子状。受害树叶片凋落,树体营养不足,花芽分化不良,往往造成连年不能结果,严重威胁梨树生产。除危害梨外,还危害苹果、槟子、沙果、花红、海棠、山荆子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毫米,触角及全体黑褐色。复眼浓黑色,翅半透明,翅脉明显。头、胸部被有黑褐色绒毛。卵扁平椭圆形,长径0.7毫米。初产时白色,至孵化前变为黑色。卵密集排列成圆形卵块。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黄白。头小、黑色,缩于前胸内。前胸背板上有褐色斑点和横纹,背线黑褐色,两侧各有一列10个近圆形黑斑。蛹体长11~14毫米。近羽化时为黑褐色。蛹外被有两层丝茧。

图2-111 梨星毛虫

1.成虫 2.蛹 3.幼虫 4.卵 5.被害状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潜伏在树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缝下结茧越冬;在幼龄果园,幼虫多在树干附近土壤中结茧越冬。当梨树发芽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如此时花芽尚未开放,先从芽旁已吐白的部位咬入食害,如花芽已经开放,则由顶部钻入食害。花芽被吃空,变黑、枯死,继而为害花蕾和叶芽。展叶时,幼虫即转移到叶片上吐丝将叶缘两边牵连成叶苞,在其中吃掉叶肉,残留下叶背表皮一层,被害叶多变黑枯干。为害一个叶后,则转苞另害新叶,1头幼虫大约能为害7~8个叶片,在最后的一苞叶中结薄茧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不活动,多在傍晚或夜间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卵期7~8天。第二次幼虫为害叶片的程度远不及第一次越冬幼虫出蛰后为害严重。幼虫为害10余天后,约在7月下旬转到粗皮下结茧越冬。

(3)防治方法 ①早春越冬幼虫出蛰前,对老树刮树皮,在幼树树干周围压土,消灭越冬幼虫。②药剂防治。梨树花芽膨大期是施药防治梨星毛虫越冬后出蛰幼虫的适期。可喷布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防治第一代卵及初孵幼虫,可改用95%巴丹3000倍液。

6.梨茎蜂(Janus piri Okamoto et Muramatsu)梨茎蜂(见图2-112)属膜翅目,茎蜂科,又名梨梢茎蜂、梨茎锯蜂,俗称折梢虫、剪头虫。全国南北梨区均普遍发生,是危害梨树春梢的重要害虫。成虫产卵为害春梢,受害严重的梨园,满园断梢累累,大树被害后影响树势及产量,幼树被害后则影响树冠扩大和整形。梨茎蜂主要危害梨,也危害棠梨及沙果。此外,近年来根据华北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另一种叫做葛氏梨茎蜂(Janus gussakovskii M aa.),已知分布于河北和福建(邵武),国内记载梨茎蜂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有可能是两个种的混杂。

图2-112 梨茎蜂

1.成虫 2.卵 3.幼虫 4.幼虫为害枝 5.蛹 6.成虫产卵为害断枝 7.产卵痕

(1)形态特征 梨茎蜂成虫体长约9~10毫米,翅透明,除前胸后缘两侧、翅基部、中胸侧板及后胸背的后端黄色外,其余身体各部黑色。后足腿节末端及胫节前端褐色,其余黄色。雌虫腹部可见9节,第七至第九节的腹面中央有1纵沟,内有1锯齿状产卵器。葛氏梨茎蜂成虫体长8~10毫米,触角丝状,黑色,头、胸背黑色,翅透明,翅基片和足均黄色,腿节红褐色,腹部1~3节红色,其余各节黑色。

梨茎蜂卵乳白色,透明,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9~1.0毫米。梨茎蜂老熟幼虫体长10~11毫米,头部淡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胸足退化,各体节侧板突出形成扁平侧缘。头、胸部向下弯,尾端向上翘。梨茎蜂蛹体长约10毫米,裸蛹,全体乳白色,复眼红色,近羽化前变为黑色。

(2)生活习性 南方(浙江、江西、四川等省)梨茎蜂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内越冬。重庆、武昌、南昌等地,12月下旬已开始见蛹。福建东部冬末春初化蛹,3月下旬,4月上旬成虫羽化,4月上、中旬产卵。浙江杭州梨茎蜂发生期:3月底至4月初成虫开始由被害枝内飞出,4月上旬产卵,卵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结束。幼虫6月下旬全部蛀入老枝,8月上旬全部在老枝内休眠,次年1月上旬开始化蛹,2月下旬结束。

成虫在被害枝内羽化,在枝内停留3~6天后出枝。出枝后白天非常活跃,早晚及夜间不活动,停息在梨叶反面,成虫出枝后,当天即可交尾产卵,产卵前往返于新梢嫩茎上,选择适宜处所,以产卵器将嫩茎锯断,而一边的皮层不断,使断梢留在上面,然后再将产卵器插入断口下方1.5~6毫米处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产卵1粒,在产卵处的嫩茎表皮上不久即出现一黑色小条状产卵痕。产卵后成虫再将断口下部的叶柄也切断,隔1、2日上部断梢凋萎下垂,变黑枯死,遇风吹落,成为光秃断枝。老梢不上产卵。凡已抽梢的梨树品种,梢长不超过17厘米的,成虫都能产卵为害,为害期8天左右。幼虫在嫩茎髓部蛀食,边蛀食边排泄粪便,凡食过的嫩茎日久都成黑褐色半截枝,脆而易断;待嫩茎食完向下继续蛀食老枝,在老枝内蛀食成一稍呈弯曲的长椭圆形穴。幼虫老熟后在穴内调转身体,头部向上,开始休眠。每一被害梢,仅有幼虫1头。休眠幼虫隔几个月后在原处化蛹。

凡抽梢期与成虫出枝高峰期相吻合的品种受害都重。

(3)防治方法 ①冬季结合修剪,剪去的被害枝在3月间要处理完毕,最好结合保护寄生蜂。不能剪除的被害枝,可用铁丝戳入被害的老枝内,以杀死幼虫或蛹。②捕捉成虫。利用成虫的群集性和停息在树冠下部新梢叶背的习性,在早春梨树新梢抽发时,于早晚或阴天捕捉成虫。③药剂防治。掌握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喷90%敌百虫1000倍液。喷药时间以中午前后最好,在两天内突击喷完。④剪除被害梢。成虫产卵结束后,及时剪除被害新梢,只要在断口下1厘米处剪除,就能将所产的卵全部消灭。此法对苗木和幼树的效果很好,基本上可控制虫害。

7.梨虎(Rhynchites foreipennis Fairmaire)梨虎(见图2-113)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梨实象虫、梨果象甲。在国内南北梨区分布很普遍,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省、直辖市为害较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是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其成虫与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取食嫩芽,啃食果皮果肉,造成果面粗糙,俗称“麻脸梨”;并于产卵前咬伤产卵果的果柄,造成落果。幼虫于果内蛀食,使被害果皱缩或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主要为害梨,亦可为害苹果、花红、山楂、杏、桃等。

图2-113 梨虎

1.蛹 2.卵粒(放大)3.幼虫 4.成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暗紫铜色,有金绿闪光,头管较长,头部全长与鞘翅纵长相似,雄虫头管先端向下弯曲,触角着生在头管端部约1/3处;雌虫头部较直,触角着生在头管中部。头部背面密生较明显的刻点,触角端部3节显著宽扁。前胸略呈球形。足发达,中足稍短于前、后足,鞘翅上刻点粗大,略呈9纵行。卵椭圆形,长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初乳白色,渐变乳黄色。幼虫体长12毫米左右,乳白色,12节,体表多横皱,略向腹面弯曲,头部小,大部缩入前胸内。头的前半部和口器暗褐色,后半部黄褐色,每体节中部有1横沟,将各节背面分成前后两部分,后半部生有1横列黄褐色刚毛,胸足退化。蛹体长9毫米左右,初乳白色,渐变黄褐至暗褐色,体表被细毛。

(2)生活习性 绝大多数梨虎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蛹室内越冬。越冬成虫在梨树开花时开始出土,成虫出土数量与当时的降雨情况有关,当落花后如有透雨可促使其大量集中出土;如果春旱,出土数量少,时间也推迟。成虫出土后飞到树上,主要白天活动,尤以气温较高晴朗无风或中午前后最为活跃。成虫为害1~2周之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时先把果柄基部咬伤,然后转到果实上咬一小孔,产1~2粒卵于其中,再以分泌的黏液封口,产卵处呈黑褐色斑点,一般每果产1~2粒卵。成虫寿命很长,产卵期达2个月左右,因而造成发生期很不整齐。卵经6~8天孵化,幼虫即于果内蛀食。被害果由于果柄被成虫咬伤极易脱落,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幼虫在落果中继续食害,约经20余天老熟,脱果入土,在3~7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蛹期1~2个月,陆续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即在蛹室内越冬。成虫有假死性,早晚气温低时,受惊扰即假死落地,在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时,虽遇惊扰而假死落下,多于半空即飞去。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在成虫出土清晨振树,下接布单、塑料薄膜等物,捕杀被振落下的成虫。由于成虫出土期长,因此在成虫出土期间需经常进行,特别是降雨之后,成虫出土集中,尤应抓紧时机捕杀成虫,可获良好的防治效果。及时拣拾落果集中处理,消灭其中幼虫,对减轻第二年的为害有显著的作用。②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期喷洒90%敌百虫6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一般不少于2次为宜。在成虫出土盛期特别是在雨后,树盘内撒布4%敌马粉剂或50%辛硫磷乳剂500倍液,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8.金缘吉丁虫(Lampra limbata Gebl.)金缘吉丁虫(见图2-114)属于鞘翅目,吉丁虫科,俗称串皮虫。全国各梨产区都有发生,南方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是梨树枝干的重要害虫。幼虫在梨树枝干皮层纵横串食,破坏输导组织,造成树势衰弱,树干渐次枯死,甚至全树死亡。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苹果、沙果、花红等果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毫米,绿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上有几条蓝黑色断续的纵纹。前胸前板有5条蓝黑色纵纹,中间一条明显。卵圆形,黄白色。幼虫体长36毫米,全体扁平,乳白色。前胸显著宽大,背板黄褐色,中具“人”字凹纹,腹部细长。蛹体长18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深褐色。

图2-114 金缘吉丁虫

1.被害状 2.幼虫 3.成虫

(2)生活习性 江西一年1代,湖北、江苏一年1代或两年1代,均以幼虫在外皮层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继续为害。3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约1个月,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旬成虫出孔后,食害树叶,有假死性。产卵前期约10天左右,卵多产在皮缝处,6月初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蛀入树皮。初龄幼虫仅在蛀入处皮层下为害,3龄后串食,多在形成层处钻横向弯曲隧道,待围绕枝干1周后,即造成整株枯死,虫粪塞满隧道,9月以后长大幼虫逐渐转入木质部蛀食,准备过冬。金缘吉丁虫的天敌,据湖北观察有两种蛹寄生蜂和一种幼虫寄生蜂。其中蛹寄生率高达50%以上。在冬季啄木鸟也是重要的天敌。

(3)防治方法 ①幼树被害处凹陷,变黑,容易识别,用刀将皮层下的幼虫挖除。或用刀子在被害处纵划几道,深入木质,可将幼虫划死,同时划道处木栓化变硬,可以防止幼虫环蛀。②成虫羽化前锯掉死树、死枝,及时烧毁,消灭虫源。③成虫羽化初期,树干喷洒50%对硫磷乳剂2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90%敌百虫600倍液,毒杀成虫效果很好。④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成虫发生期,早晨人工震树捕杀成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