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

如题所述

引言

        笔者曾讲过一篇《教会生活不简单》,意图是给对教会生活有理想幻觉的朋友提个醒,如果遇到教会内人事的不堪,不必长吁短叹;如上篇所言,哥林多教会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的问题和罪恶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哥林多教会粉碎了一般人以为使徒教会为理想教会的美梦;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圣经从来就没有粉饰太平,为尊者讳;另一方面,令人惊奇的,不是使徒时代的教会有很多挣扎和罪恶,而是教会在挣扎和罪恶中,可以靠着主的话继续成长。这也证明马丁路德所说的:「信徒既是义人,又是罪人」。

        若说保罗是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基督徒,没有之一。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有异议;因为有异议的人若提出一个比保罗更伟大、更有影响力的基督徒,异议则会更多。像保罗这么伟大的使徒,竟然遭到当时教会人士的强烈攻击和批判,导致这位史上最伟大的基督徒被迫要为自己辩护,实在是令人既痛苦,又尴尬。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保罗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哥林多后书》,也可以称为「保罗自传节选」,这是保罗最个人化的书信。

背景

        公元53到58年,保罗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宣教旅程,他先从陆路到以弗所(图中蓝点),在那里住了三年(徒20:31),积极地参与王子学院(推喇奴学房Hall of Tyrannus)的辩论,奠定亚细亚教会的基础。在以弗所逗留的后期,保罗写了哥林多前书,然后访问哥林多(图中红点),以为可以处理教会问题,不曾想深受伤害,铩羽而归。他在以弗所又写了一封「流泪的信」(可惜已经失传);此时,以弗所的异教徒发动群众来逼迫保罗。保罗离开以弗所,经推罗亚到了马其顿,在那里他写了哥林多后书(约56-57年)。

内容

        本书不单是针对某些哥林多教会信徒的攻击而辩护,更是要回应敌人对他传道资格的毁谤和攻击。这些敌人与加拉太书中所提及的犹太主义者有关,虽然本书没有有关割礼的争论,但这些人是想藉各方面的机会,毁坏保罗的声誉,故与教会中反对保罗的人结盟攻击保罗,他们指责保罗是懦夫,虽然写信时声如雷鸣,见面时却是胆小如鼠(10:10),又指责保罗没有教会的支持,反而从事劳动贬低自己的身份(11:7),又说保罗不是使徒,故没有使徒的权柄(3:1;11:5;12:11),更指出保罗属血气十足(10:2),自夸(10:8、15)、诡诈(12:16)等等。

        为了回应这些攻击,保罗从神学的角度指出自己的职份,又不时地叙述个人的经历,这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他的际遇和性格;其中在以弗所遭受的患难(11:23-27)、终生所领受的异象,以及身体的疾病(12:1-10)等自白令人感同身受。从保罗的自白中,读者能够窥见他事奉生命的风骨和权柄所在(6:1-10;10:1-11)。此外,保罗又再次提出耶路撒冷教会的捐献要求,因为这标志的教会的合一。他用两章的篇幅,讨论有关捐献的神学基础。

有趣的经节

        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7:10)。忧愁、后悔、懊悔…有点像绕口令,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人明白了犯罪的严重后果,以及基督为人的罪所作的伟大牺牲时,人才能开始真正悔改,唯有在这时,人才会厌恶自己的罪,从而转向神的救恩。如保罗所说: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悔改,不只是说对不起,更包括人渴望改变自己的行为;当人接受基督,求他赦免自己的罪时,他会立即拯救人。这是否说基督徒绝不会再犯罪了?当然不是,尽管我们会犯错误,但在为基督而活时,悔改每天都在进行!求神改变我们,使我们像基督。

        本书的丰富,远远不是这篇导读所能概括的,读者朋友们,拿来读吧!哥林多后书可谓:处处有宝藏,句句撼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