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远红外线原来有红光但现在打开有热度但没有红光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在有足够光线的情况下是不会发光的 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才会开启红外线辅助灯 这个时候画面会是黑白的1、红外灯板上的光敏电阻出现问题。

2、红外灯板烧毁。

3、红外灯板电源工作不正常。

4、红外灯感光器损坏。

5、红外灯供电漏接或者供电不足。

检测方法:

1、拆开摄像头前面的两颗螺丝,用手遮住光敏电阻,测一下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有正常的电压变化 就是二极管老化,反之就是光敏电阻或灯板坏。

2、如果是使用220伏电源供电的产品,电源应该没有问题。灯通常不会全部损坏。不亮的情况,在控制部分和里面的电源部分。还有极特殊的是940的灯管,特殊用的时候用的。有问题找厂家。

扩展资料:

常见故障解决方法

1、防水和散热效果不理想:

用的时间长了之后,红外摄像机里面或多或少会出现汽水(此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外壳的密封效果不够和当时装机时没有考虑到温差。当红外灯开始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由于部外壳的散热效果不够,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监控摄像机的使用寿命,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考虑把摄像机的外壳做成多条线槽构成,这样有利于散热。

2、夜视效果不理想:

此现象主要表现是手电筒的效果或者是距离不够等等。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红外灯的角度和功能所造成的,我们现在红外摄像机所使用的红外灯又称850红外发射管,峰值波长在850,角度从5-60度可以选择,当红外发射管角度越小时照射距离越远,手电筒的效果就越明显,反之,角度越大就没有手电筒的效果,但是距离就大打折扣。

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看厂家想追求什么样的效果和什么样的成本,当然红外发射灯的功率和价格是成正比的,有的厂家在告诉顾客时一般都是说多少个灯?距离可以达到多少?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红外灯的功率和直径大小?

当红外灯的外观和大小一样时,其实功率你是没有办法知道的,可能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实物测试监控方案了。从我个人生产红外摄像机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的是多角度红外灯混合安装方式,这样资源可以充分被利用,远近都可以顾及到。

3、白天色彩还原不够

红外摄像机的色彩在白天都会或多或少的偏色,这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摄像机滤光片的问题,一般红外线摄像机使用能透过一定比例红外光线的双峰滤光片,其优点是成本低,但由于自然光线中含有较多的红外成份,当其进入CCD后会干扰色彩还原,比如绿色植物变成灰白等等(有阳光的室外环境尤其明显)。

IPCUT双滤光片的使用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IRCUT双滤光片由一个红外截止滤光片和一个全光谱光学玻璃构成,当白天的光线充分时红外截止滤光片工作,CCD还原出真实色彩,当夜间光线不足时,红外截止滤光片自动移开,全光谱光学玻璃开始工作,使CCD充分利用到所有光线,从而大大提高红外性能。

4、临界点的反复跳变

这是因为部分不管是配置了IRCUT双滤光片还是用双峰滤光片的摄像机在某些复杂的光线的环境下不能稳定的工作造成的,同时因为多数厂家都是使用简单的如光敏电阻感应器等方式去控制IRCUT双峰滤光片的工作状态,其临界点的反复跳变就不能尽人意了。但是如果采用智能芯片来控制,其模糊逻辑能力能有效控制IRCUT双滤光片的工作状态。换句话说很多的厂家是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成本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裂成彩色光带:红、橙、黄、绿、青、蓝、紫。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耳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热效应最显著的部位不在彩色光带内,而在红光之外,他认为在红光之外存在一种不可见光,后来实验证明,这种不可见光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规律,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物理参数:波长,这种不可见光称为红外线,又称红外光。

17~18世纪,许多物理学家认为,光(包括红外光和紫外光)具有波动的性质,有一定的传播速度,波长是它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可见光的颜色不同,反映了它们的波长不同。紫光的波长最短,红光的波长最长,红外辐射的波长则更长,紫外光的波长比紫光更短。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从理论上总结了当时已有的电磁学规律,提出了存在电磁波的可能性,它的传播速度可用纯电学量计算出来。后来的实际测量证明,其传播速度就是光速,因而猜想,光波就是电磁波。1887年,德国科学家H.R.赫兹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猜想。

概念

根据专业研究发现,红外线位于电磁波谱的中央,其波长覆盖四个数量级,其波长约介于0.78-1000μm,依其波长又可以区分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在化学及物理学上,近红外线波长范围被划分为0.78-2.5μm,中红外线为2.5-50μm,远红外线为50-1000μm。

在目前医学、物理疗法领域,常用的一种划分方式为,近红外线波长为0.8-1.5μm,中红外线为1.5-4μm,远红外线为4-1000μm,其中,波长6-14μm之波段能被生物体有效地吸收,又称之为生命光线(growthray)。

这里提醒下,关于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的划分方法很多,这里采用通用划分标准。

来源

人体也能发射远红外线,主要集中在6-14μm这个波段,如果远红外产品产生的远红波段在这个范围内,那么,人体细胞就能够与之产生共振,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这叫激发人体细胞活力,而按照中医学的说法,这个叫促进气血血环,排除邪气。

从本质上,我们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如:宇宙星体、太阳;地球上的海洋、山岭、岩石、土壤、森林、城市、乡村;人体,以及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能不断发出红外线。当电子从基态获得足够的能量,跃迁到较高能量的激发态,位于激发态的电子并不稳定,随即释放能量并回到较低能态,这种高能量电子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缓解,又分为有两种,一种是辐射缓解,放出的能量是以电磁辐射的方式呈现,另一种是非辐射缓解,是以“热”的形式消耗掉,而不放出电磁辐射。

特性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电磁波也可以被视为光子束,在高频率时,电磁波会比较像是粒子式的能量,因此当高频高能量电磁波把能量传给其他物质时,光子就有可能撞出该物质内原子、分子的电子,使物质内充满带电离子,这种效应称为游离化,而造成这种游离化现象的电磁波就称为游离辐射,伽玛射线、X光、紫外线都属于游离辐射。频率低于红外线的电磁波都不会发生游离效应,称为非游离辐射,此类则不具游离化能力,不会产生有害人体的自由化离子。

用途

那么,远红外线的用途有哪些呢?

第一呢,军事用途,如:一般人印象中的远红外夜市技术,其实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讲了。

第二呢,工业用途,一般用于工业加热、视频烘焙、制品干燥、烤漆等。

第三呢,民生用途,如吹风机、电热炉、电暖炉、热敷灯等,虽然此类产品有许多以远红外线为名,但为了达到迅速加热之效果,温度多半偏高,放射出来的光谱中多含有相当比例的近、中红外线,因此不适用于人体医疗或者理疗使用。

第四呢,医、疗用途,即医学、物理疗法,适用于此的远红外线,尽量排除近、中红外线,远红外线(波长6-14微米),较适合。

若掺杂近、中红外线,增加的热效应会大幅度增加热效应,而且会破坏原有的远红外疗效,变成单纯的热治疗。

原理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远红外线疗效的原理,也就是为什么对人体有效?有什么科学依据?

人体约有60兆个细胞,细胞中占最大部分的是水分,水分子的最有效吸收频率约为6.27μm恰好在远红外线的4~14μm区域内,细胞膜上有许多的磷脂质、蛋白质及醣类,它们的平均波长也介于4~14μm远红外线范围内。其中,根据研究发现,波长为8μm的远红外线,最容易被人体蛋白质吸收,由于这个过程中,蛋白质温度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称之为非热效应。

此外,我们人体约有70%是水分,血液的水分比率更高达80%,远红外线之非热效应主要是促进生物体内之细胞或组织吸收后产生之生物化学反应,造成人体内参与生化反应之分子的浓度提高或活性改变,可促使大水分子团产生共振,进而导致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使大水分子团变成独立细小水分子,使得小水分子容易进入细胞内,促进生物化学反应之进行。

根据生物物理学学者、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庞小峰教授的生物物理模型,以及台湾万芳医院和台北医学大学附设西苑多年研究结论,同时证明了远红外线非热效应的正确性。

蛋白质是人体细胞中催化各种化学反应必不可缺少的要素,若蛋白质缺乏能量无法工作或者效率低下的,细胞的生理机能就会收到严重影响,造成人体虚弱或者疾病。

生物体中提供细胞能量的方法,主要是三磷酸腺苷水解,而远红外线的振动能量与三磷酸腺苷水解的能量非常接近,可以形成共振传递,并借此调控蛋白质磷酸化,调控蛋白质活性,而磷酸化反应正是三磷酸腺苷水解的结果。
第2个回答  2020-11-22
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远红外线的误区
什么是远红外线

太阳光线大致可分为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可见光经三棱镜后会折射出紫、蓝、青、绿、黄、橙、红颜色的光线(光谱)。红光外侧的光线,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被称为红外光,又称红外线。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的范畴,是一种具有强热作用的放射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人们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相对应波长的电磁波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

为何被誉为远红外线——生命之光

航天科学家对处于真空、失重、超低温、过负荷状态的宇宙飞船内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得知太阳光当中波长为8-15微米的远红外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人们把这一段波长的远红外线称为“生命光波”。这一段波长的光线,与人体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的波长相近,能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最有效的“共振”,同时具备了渗透性能,有效地促进动物及植物的生长。

(所以,大家要留意波长为8-15微米的远红外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

远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

1,远红外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2,远红外可以改善关节疼痛

3,远红外可以调节自律神经

自律神经主要是调节内脏功能,人长期处在焦虑状态,自律神经系统持续紧张,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头痛,目眩,失眠乏力,四肢冰冷。远红外线可调节自律神经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上症状均可改善或祛除。

4,远红外可以护肤美容

5,远红外可以改善循环系统

6,增强新陈代谢

7,提高免疫功能

8,消炎作用

9,镇痛作用

红外的热效应,降低了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血液循环的改善,水肿的消退,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和机械刺激;远红外的热作用,提高了痛阈,以上种种,均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除上述的热效应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的生物效 应,如远红外线与生命的关系,红外线改善微循环,活化水分子、具活化组织细胞等重要功能。
第3个回答  2020-11-22
其一人是经验动物

在数千年间,亚里士多德主张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了力运动必然停止,几乎没有人怀疑,直到伽利略用思想实验与斜塔铁球打破了观念桎梏,大家才明白感观是不准确的,只有通过数学与实验才能深入地认识世界本质。


同样,红更热与蓝更高能分别是我们的体感与科学给出的答案,自然就存在冲突,也就是通常说的反直觉,那我们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是环境光,阳光是金色的,朝阳与夕阳都是红彤彤的,有阳光的时候我们总是能感受到温暖与希望;但是晚霞褪去后世界会被靛蓝色笼罩,滑入凉意甚浓的夜晚;天空是蓝的,大海也是蓝的,都给人以深邃寒冷的感觉;我们自然会将红黄橙定为暖色调,蓝绿紫划为冷色调了。


那这个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光颜色的不同本质上是波长的不同,而波长会影响光的散射能力,波长更长的光具有更好的穿透力,当遇到微小的颗粒时能“直接越过”障碍,而波长较短的光则容易被小颗粒反射到其它方向,红光的波长通常为650nm左右,而蓝光通常为405nm,所以红光被用来制作红绿灯中最重要的那一枚。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粒,于是红光很容易直接穿透大气抵达地面,而蓝光则会被尘埃持续反射散射,布满整个天空。大海也是如此,同时因为大海对光的吸收能力更强,所以大海蓝且黑,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恐惧感,恐惧感与寒冷感在大脑中有共通的机制,因而会强化寒冷的印象。


蓝光强大的散射能力也是它能统治黑夜的原因,当太阳低于地平线,阳光本应彻底消失的时候,依然会有不少蓝光通过大气边缘的散射照亮我们的世界,于是夜幕的基调就成了蓝色。同样的,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夜间是大型食肉动物集中活动,危机四伏的时刻,我们也天然地对黑夜感到恐惧与寒意。


其二来自人造的温暖

自人科动物在大约80万年前学会使用火开始,我们就可以不完全依赖日出,亲手制造属于自己的温暖。而通常的火都是红黄色,所以我们自然会将红色与温暖间联系进一步加深,那么这又是什么原理呢?

有过农村土灶记忆的人应该都知道柴火烧起来会有很厉害的“锅底灰”,这些都是没有燃烧完全的碳微粒,而火中发光的主要部分为内焰,是因为那里尚未燃料的碳微粒最多。


所有物体都会不断向外辐射能量,这被称为黑体辐射,这些碳微粒也不例外,而温度的高低决定了它们会放出什么能量水平的光。通常的开放式火焰只有600℃左右,这种温度只能放出大量的红外线与少量的红橙光;如果是强化氧气供应,能聚积热量的高炉,就可以将温度提升到1500℃以上,这时的火焰看起来就不再是红橙色了,大量的绿光与蓝光与红橙光混在一起,看起来成了白金色,宛如直视太阳一般耀眼。

第4个回答  2020-11-22
你要明白很多电子设备的红外线并不是说一定要展现出来的,有可能更多的只是电子设备的修饰而已。 我们把红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肉眼不可见。如果说之前你可以看到的话,那么建议你直接联系官方售后去咨询如何开启可见光,但是这个未必是红外线本身,只是其一种修饰功能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