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镦粗鼓形,提高均匀变形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如题所述

塑性加工大都由形状简单的毛坯,通过大塑性变形直接制成所需的制品,变形抗力一般较大,工模具寿命不长。通过控制变形因素,提高金属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对于锻造成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材料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对合金铸锭进行高温扩散退火或适当延长锻造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使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趋于均匀,可以提高塑性,这样处理对某些具有白点敏感性的钢还可以起到消除白点防止内裂的作用。

钢和合金经过超细化处理,得到直径在5μm以下的稳定均匀的超细晶粒,可以获得延伸率在200%—2000%的超塑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变形抗力。

2)合理选择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

合金钢的锻造温度范围只有100—200℃,选择锻造温度时要避免加工硬化,保证变形金属得到充分再结晶。若加热温度过高,则易形成过热或过烧,对有些奥氏体钢会形成相,对铁素体则晶粒会过分长大。变形温度过低,则不利于加工硬化的消除。在选择加热方式时,要保证毛坯温度均匀分布,在考虑锻造温度时,要考虑到毛坯与工模具接触过程中的温阵,要对工模具进行预热。

对难变形合金程度高的合金,如高温合金应尽可能采用慢速变形,并控制每一锤击或压力机的每一行程的变形量,一般控制在20%左右,对速度敏感材料,选择变形速度要同时考虑温度效应。

确定变形程度时要避开其临界值,当冷挤压的总变形程度超过材料的允许值,变形抗力超过模具的承受能力时,就须把挤压分成几道工序进行。

3)选择有利的变形方式

闭式模锻的塑性比开式模锻好,而开式模锻又比自由锻好。在自由锻工序中,型砧拔长和带圈的镦粗要比平砧拔长和不带圈镦粗更能发挥金属的塑性。总之,静水压力的变形方式对提高金属的塑性有利。

4)改进操作方法以改善变形的不均匀性

低塑性拔长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送进比。当送进比太小时,变形集中在上、下部,中心都锻不透,并沿轴向产生拉应力,导致内部横向裂纹产生。在镦粗时,常用软衬垫镦粗或叠镦(用于锻薄饼形零件),以改善变形的不均匀性,防止产生表面裂纹。

5)采用良好的润滑以改善表面状况

金属塑性变形时,润滑起着减少摩擦、改善金属流动、降低工模具的磨损作用,特别是在冷、温变形中是不可缺少的。工模具表面光洁、坯料的表面质量好,具有相同的效果。

6)减少工模具与变形金属接触面

当采用弧形砧来锻造薄形工件时,町减少总变形,且由于外摩擦力的减小,流动阻力也可降低。用连续的局部变形(如摆辗、径向锻造等)代替整体变形也有同样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