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

如题所述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清朝大败)。
扩展资料
一、举一反三类题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
A.戊戌变法开始 B.义和团运动爆发
C.甲午战争清朝大败 D.辛亥革命发生
正确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并支付了两亿量白银的巨额赔偿费,之后洋务派发生了分化、对立和异变。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立新型军事工业,培养新型海军和陆军,建设北洋海军等现代海军。其中,最大的现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
以“求富”为旗号,建设船舶、铁路、电报、矿业、纺织等多种新型民用产业。例如,上海最大的民营企业是“船商局”。同时,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他们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95年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各舰船列队开入威海卫军港之内,将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残存的“镇远”等舰当作其获胜战利品收缴的那一刻,不仅标志着清政府花费数十年耗费巨资所创办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也标志着清政府轰轰烈烈搞了三十多年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第2个回答  2020-10-23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期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文名
洋务运动

外文名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影响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旗号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历史背景
国内背景

魏源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遗憾的是,处于传统国家和农业文明体系下的中国在面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现代国家和工业文明的英国的挑战时显得不堪一击。首先,在军事上,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英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战场上,仍旧以大刀长矛和骑兵为主的清帝国的精锐部队尽管作战勇敢,但面对强大的炮火则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对外作战连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在政治上和心理上对清帝国造成了严重的阴影。在经济贸易领域,由于工业文明下的大机器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都远远优越于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小门小户的小农经济所生产出的产品,因此,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国际贸易上的优势渐渐丧失,经济发展遭到了新兴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3]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4]

国际背景
从15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就外部而言,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亚洲自然而然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英国在成功地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发动了对中国的殖民战争。1856年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北方的沙俄,西方的法国、美国等国也开始侵犯中国,中国一时间遭遇了严重的外部安全威胁。[3]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4]
第3个回答  2021-04-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