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语句排序?

如题所述

语句排序题是行测中常出现的一类题型,也是大家比较头疼的一类题型,这类题一般会出现6个左右的句子,要求我们在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大家每次去做这类型题目的时候,看4个选项觉得哪个都对,然后把4个选项的顺序全部读一遍,发现感觉都差不多,最后就选不出答案,而且特别容易耗费时间。难道这类题目就真得没有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吗,大家别担心,中公教育专家来支招!

首先,做这类题目的整体思路是:看选项定起点 看标志定先后 看行文定顺序, 简而言之,第一步是需要看看4个选项的首句是否合适,一般而言,不能做首句的有:(1)指代词指代不明;(2)关联词后半句;(3)并列句后半句;(4)总结词:总之,因此,综上;(5)具体分析的句子 ,我们来看看通过首句排除能确定答案吗?
例1:

①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不能持续有效传播,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更低。

②一种病毒只能寄生在一种(类)动物、植物或细菌真菌中,即具有特异性。

③病毒是高度专性寄生的非细胞型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④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排泄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

⑤也就是说,不会有哪种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和植物,因此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西瓜、香蕉、青菜等。

⑥目前没有见到人因为食用西瓜等水果而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实例,也未发现该病毒具有在人群中持续传播的能力。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⑤④①⑥

(B)④⑥⑤③①②

(C)①④⑥②⑤③

(D)②⑤⑥④③①

【答案】A。

【中公解析】:我们通过首句来进行排除,首句分别为③、④、①、②,③在阐述病毒的定义,④在论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途径有哪些,①在论述H7N9禽流感病毒的特性,②告诉我们一种病毒寄生的特异性,一般情况下,应该先宏观、后具体,先下定义,再阐述具体内容,所以应该是先介绍病毒的概念是什么,再去论述一种病毒和H7N9禽流感病毒,所以首句合适的为③,正确答案应为A项。

其次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看标志来定先后顺序,我们可以抓一些标志词语:(1)指代词:这,这样,这种,其,他;(2)关联词:关联词后半句;(3)重复词:对此出现的词语;(4)顺序词:时间、空间、事件发展;(5)总结词:总之,综上。

我们再来练习一道题感受一下:

例2:

①自以为聪明是一种愚蠢,而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

②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种真诚的人生态度——把自己摆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众看作智者

③老子说过“大智若愚”,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

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智者,没有人愿意被冠以“愚者”之名

⑤在人的思想行为领域,愚和智看似对立,实则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⑥但是从辩证法“两极相通”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⑥③ B.③①②④⑤⑥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④⑥③①②

【答案】C。

【中公解析】:我们先来看首句看能否排除,①、③、④、⑤,首句不明显,此时无法进行排除,然后我们可以关注题干中的标志词语,我们看一下,第二句中出现转折词“然而”,那么到底围绕谁进行转折呢,我们可以观察选项中②之前有①和③,①在论述愚蠢和聪明的关系,③说到了老子说过“大智若愚”许多人把它理解为是一种伪装,而与此同时,②正好在论述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虚伪的掩饰,正好跟③句的伪装相呼应,所以应该是③②相连,故答案为C项。

当然,最后一步看行文脉络来定顺序是针对一些难题而言的,从首尾句、标志词无法排除确定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从行文上去入手,小伙伴们学会了吗,快来刷题练一练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您好:
我们平时在做行测语句排序类的题目总是会感觉毫无方向,读哪个选项都感觉是通顺的,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即使有一些标志也不能明确判定它的前后句,这个时候排序题要怎么做才能提高准确率呢?就跟大家介绍一些排序题的分析方法。
一、前后勾连法
既然题目是将一段文字打乱后,让大家整理清晰的句间顺序,那么,这些语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语句在篇章结构中承上启下或衔接前后句的作用上。而其中,“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它的作用就承前启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前后句的内容勾连方式来确定顺序。
例如: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处。
① 这其中一脉相承地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②主要原因在于历史的杭州人将传统山水的理念和西湖的治理融合在一起,并将这种融合延续下来,两者缺一不可
③中国拥有湖泊的城市很多,但为什么城市发展与景观并存的鲜而有之,而尤以杭州和西湖这一例凸显了出来
④ 这种天人合一的延续性,是中国其他城市普遍缺失的
⑤ 我们翻阅西湖的历史,那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就是城市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的历史
A ① ④ ③ ⑤ ② B ③ ⑤ ④ ① ②
C ⑤ ① ④ ③ ② D ③ ② ④ ① ⑤
【解析】C。其中①句就需要大家关注,它提到“这其中贯穿了传统山水的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延续性”,前句就“勾到”了某个事物中体现了传统山水理念,只能承接⑤句中提到的西湖的保护与治理,后面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延续性”,连到了④居中“这种天人合一的延续性”,我们就可以确定⑤ ① ④ 这三句话的顺序,答案就可以明确了,再加上③ ②构成设问句式,答案就可以确定选C了。
二、层次分解法
将相关的几个语句排列顺序后所得到一个片段,而我们在表词达意时总会有自己的内在逻辑顺序,那么这个片段所表达的内容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因此,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我们首先可以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先从宏观上划分为几个句群),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微观上排列几个句子的前后顺序)。甚至有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已经可以明确表明层次,更要牢牢抓住。最后再把这几个层次的语句按照逻辑顺序组合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所谓的层次分解法。
例如: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解析】B。供排序的句子分为三个层次:⑤句为第一层次,总提“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山经》和《禹贡》”;③①句为第二层次,分述“《山经》”和“《禹贡》”;②④句为第三层次,总说“中国区域地理著作”此后的发展情况,而④句则是对②句的例证。这样,五句话就形成了“总—分—总”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五句话应排列为⑤③①②④,故选B。
第2个回答  2021-01-26
我们平时在做行测语句排序类的题目总是会感觉毫无方向,读哪个选项都感觉是通顺的,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即使有一些标志也不能明确判定它的前后句,这个时候排序题要怎么做才能提高准确率呢?就跟大家介绍一些排序题的分析方法。
一、前后勾连法
既然题目是将一段文字打乱后,让大家整理清晰的句间顺序,那么,这些语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语句在篇章结构中承上启下或衔接前后句的作用上。而其中,“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它的作用就承前启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前后句的内容勾连方式来确定顺序。
二、层次分解法
将相关的几个语句排列顺序后所得到一个片段,而我们在表词达意时总会有自己的内在逻辑顺序,那么这个片段所表达的内容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因此,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我们首先可以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先从宏观上划分为几个句群),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微观上排列几个句子的前后顺序)。甚至有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已经可以明确表明层次,更要牢牢抓住。最后再把这几个层次的语句按照逻辑顺序组合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所谓的层次分解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