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一味的修建长城却不出兵剿灭蒙古势力?

如题所述

明朝不出兵去剿灭蒙古的残余势力,而只是修长城是因为关系到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经过朱元璋与朱棣大规模的出击北元,蒙古的主力几乎都被消灭了,剩下的都是小鱼小虾三两只,分散在茫茫草原,找也找不到。

修长城仅仅是把破损的地方重新修补,或者是部分地方加高加厚,花费比较小。与之相比出兵剿灭蒙古残余势力就不同了,先不说大军出动耗费多少粮食,单是你走到草原上辨明不了方位,很有可能会迷路,即便没有迷路,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人,白白花费银两。

建国之后的北伐

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后,一共发动了九次北伐,直接将北元打回了老巢,重新过上了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

1367年,朱元璋派麾下大将徐达与常遇春挥师北伐,此次北伐收复了宋朝渴望许久的燕云十六州,元顺帝仓惶逃离北京。

其后,徐达、常遇春以及其他将领如冯胜、傅友德、李文忠等人相继出兵,对蒙古的残余势力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直到蒙古人开始躲避明朝的兵锋,不与之硬碰硬。

朱棣的北伐

经过朱元璋的不懈努力,庞大的蒙古帝国开始分裂,最终形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鞑靼、瓦剌以及兀良哈三卫。

朱棣时期,鞑靼再度蠢蠢欲动,朱棣决定一次性解决问题,第一次的出征因为统帅的问题全军覆没,第二次朱棣本人直接亲自披挂上阵。这次直接击溃鞑靼。

此时瓦剌又跳了出来,二话不说,朱棣再次领兵出征。而这一次瓦剌也被打败了,明朝北方边境终于恢复了和平。

事实上,明军出兵主要针对的是蒙古部落渐渐强大,且又不听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从不主动出击。

第一,大军出动耗费的物资不是一个小数目。

自朱元璋时起,明朝出击北元的军队数量最少都是十万,甚至朱棣时期的两次远征都达到了五十万。这么多的军队光吃饭以及沿途消耗就是一个恐怖的数字,还要加上战后赏赐,这么算下来,每次作战对明朝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国内都是初定,不宜长时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朱元璋是天下初定,朱棣也是靖难成功,不能保证暗中没有人对皇位觊觎已久,一旦失利情况很难保证。

第三,修长城花费比较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在了一起,用以抵御匈奴。后面的王朝都曾对长城加以修缮,而明朝则是在此基础上将长城修筑的更为牢固,在花费上自是比打仗小的多,性价比也更高。

第四,朱棣之后的皇帝没有了进取之心。

朱棣之后,继任的皇帝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进取之心,唯一一个有点想法的还被人忽悠着去了战场,结果还被俘虏了。自此以后,明朝甚少组织大规模的对外用兵作战。

与其在茫茫草原漫无目的的寻找蒙元残余势力,还不一定找得到,显然修好长城更容易见到收益,自然明朝君臣愿意来修长城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出兵蒙古是在敌方的领地作战,容易翻车,而且这样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永久解决,所以要修建长城一劳永逸。
第2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蒙古是骑兵,如果剿灭的话是很难一下子都杀尽了,只能建筑防御工事修长城来抵御骑兵的伤害
第3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明朝的骑兵力量比不上蒙古,只能够修建长城来阻挡他们南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