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期军事实力到底如何?“土木之变”是人祸?还是天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07

人祸!人祸!人祸!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去讨论明军的战斗力如何了,没有意义。50万(实际可能有些水分)打5万人,居然全军覆灭,身为皇帝的明英宗被俘!古今中外史仅此一例。

逐渐露出獠牙的草原狼

明正统四年也先嗣位,随即这只凶狠的草原狼开始了兼并战争。或采取武力,或用权力诱惑,或采取联亲结盟等等方式,使其势力扩展到,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长城。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并从东、西、北三面对明廷形成包围。

明正统14年秋,野心勃勃的也先因为与明朝朝贡问题发生冲突,于是分兵四路南下进攻明朝,且亲率主力进攻大同,直接对北京造成威胁。

为什么说是人祸呢?

先说明面上的: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带着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的皇帝御驾亲征了。

王振在朝中势力极大,专权独断,他不懂军事,以为行军打仗就是普通打架一般,人多欺负人少便可,率领五十大军必定是有胜无败,想立下这不朽之功,故而怂恿明英宗亲征。而英宗年少无知,被其蒙蔽,故而不顾朝中众臣的阻挠,执意亲征。

不懂兵法的明英宗和王振,集结了五十万大军仅两日,便匆匆起兵,衣物、粮食、水源等后勤物资补充不足,每个人只有一两银子,以至于10天断粮。

宦官王振专权,瞎指挥:

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当一个无能的宦官统帅了军队,可想而知。这里不能用指挥不当,只能说瞎指挥。当时明军中有成国公朱勇,左柱国张辅,等等文臣武将一大堆,可以说明朝能打仗的全被明英宗拉到前线去了,只是由于王振的专权,根本也没有机会施展。

1449年8月1日,王振不顾各方军情,坚持北进,于是中了埋伏,前锋惨败。更糟糕的是什么呢?刚听到前方败仗,王振即指挥军队慌忙撤退后撤。

撤军途中本想让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王振自己的威风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等到了宣府地域,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

土木堡之变发生

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乱成一团,瓦剌军伏兵四起,趁机发动总攻,仓促应战的明军被打得大败。明军二十余万人有三分之一战死,中伤居半。

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李贤《顺天目录》。

明英宗只犯了一个大错,就是太宠信王振。

其他诸如明英宗的野心也好,为了效仿他爹亲征服作为一个皇帝都没错,错就错在该信的不信,不该信的执信。

说说暗地里的人祸吧;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发生后,在明朝廷里面,当着监国王爷的面:一群文官,当着面,直接用群殴的方式,打死了好几个宦官!这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手下发生的事情,简直不可想象,可是他就是这么发生了。

也是在明英宗被俘以后。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受益者出来了,于谦或者于谦等人的集团。于谦当时也掌握着明军的粮草供应。

我认为,明里暗里的人祸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否则在战争史上怎么会出现这么奇葩且极端的案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