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北方战争
大北方战争
一、背景分析
(一)历史渊源
(从17世纪的瑞典来说)瑞典,一个地处波罗的海的强盛帝国,拥有着2500英里的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在对外贸易和开拓海外市场上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7世纪的瑞典国土面积近乎现在的两倍之多。虽然尽管这样,它的陆上资源却十分的匮乏。处于欧洲文化边缘的他们,甚至是欧洲唯一需要将粮食储蓄起来的国家,以防止有不时之需。彼时的文艺复兴的春风压根就吹不到他们的国度,宣称自己还活在中世纪的生活里。迫于这样的生存压力,瑞典人只能将目光转投向其他欧洲国家,通过掠夺来富足自己,这种想法在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占领区始终不能维持如此高额的战争支出,由此也成了瑞典人日后失败的一个伏笔之一。
中世纪时期的瑞典军队
这是一个疯狂对外扩张的世纪,瑞典人之所以能接连取得胜利,跟他们的军事实力是分不开的,尽管军队的规模人数相对较少,但军事素养却要高于同等竞争国家一个水平,因此都不吃亏。彼时的俄罗斯帝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国家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贵族们不遗余力的解决完内乱之时,时1613年,为了解决俄罗斯帝国长达三年无主的问题,俄罗斯帝国展开了全俄缙绅大会,选出了新任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状态,国家意志重新趋于一统。
《斯托尔博沃条约》剥夺俄国波罗的海直接出海口,俄国暂时丧失挑战瑞典霸权的资格
但俄罗斯帝国困顿的局面并没有得到解决,外国诸强依旧虎视眈眈,尤其是北方强国瑞典和波兰,都占据着俄罗斯帝国的部分领土,这对于一个国家的主权来说是屈辱。为了收回这些领土,俄罗斯人只能被迫和瑞典进行长期谈判,而作为战败国的俄罗斯人势必要割让出更大的利益。俄罗斯迫于当时的紧张局势,时1617年,终于就利益问题互相做出了让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斯托尔博沃条约》,战败方被迫承认瑞典拥有芬兰湾的主权,这是俄罗斯帝国通往波罗的海的唯一通道,这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双方之间的冤仇也就此结下,围绕波罗的海的利益权正是双方后来矛盾冲突的根本所在。
瑞典的强大军队
(二)双方军事实力对比
大北方战争爆发前,彼时的瑞典国王正是自视为中世纪骑士的查理十二。这样的称谓来源于他强烈的正义感,也可以说是为中世纪的世界警察,他看不惯欧洲诸国奢靡无度的巴洛克式生活。为此他引发了诸多的战争,废黜那些他认为不值得作为国王的对手,转而扶持他看得惯的人上位。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无异于是一股清流,谁都没有见过这么疯狂的国王,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正义感,而全然不顾国家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瑞典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大,查理十二为了满足自己的中世纪骑士身份而常年训练有一支总数为77000人之多的常备军队,虽然在战争爆发时这支部队有所损耗,但这支军队还在稳步的发展,据史料记载,这支军队的总人数在1707年之时已经超过了十二万,其中包括站在瑞典一方的荷尔斯坦因-戈托普。
查理十二亲征,右边骑大马着毛皮大衣的就是查理十二
反观俄罗斯帝国,面对着半个世纪以来的困顿局面,历代俄罗斯国王将目光转向了改革,具有远见卓识的费奥多尔沙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在军事上的改革,加速了俄军的现代化进程,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俄军的战斗力量,更是将他的儿子彼得一世送往欧洲放学,积极吸取欧洲先进的发展成果来壮大自身。在彼得一世学成归来继承王位之后,俄罗斯帝国已经蜕变,一方面他继续推行着先王的改革,另一方面他开始了扩张的道路,到了战争前夕,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已经近乎此前的三倍,综合国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么庞大的国家也给俄罗斯人带来了烦恼,四处都需要戍卫,反而机动部队却有限,但他们的反瑞典同盟力量却是强大的,还包括丹麦-挪威、萨克森、波兰等诸强,能动用的军事力量同样可观,因此从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双方之间的力量还是比较对等的。时1700年,俄国北部战役爆发彻底拉开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北方战争的序幕,这是一次利益的争夺战。
彼得一世
二、战争爆发
(一)战役第一阶段:勇猛的瑞典人
强的不好打,那就从瑞典的同盟国开始入手,通过逐步的削弱瑞典的军事力量而后再对瑞典进行包围消灭。反瑞同盟打了这一手好算盘,时1697年,在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克四世的带领之下,丹麦军队率先向其南部邻国荷尔斯坦因-戈托普(瑞典同盟国)发起了进攻,并且摧毁了几座军事要塞,此举被视为对瑞典同盟的极度挑衅,但由于时机的不成熟,丹麦一方并没有进行更大的军事斗争。
直到1700年,俄罗斯、丹麦、萨克森签订三方协议之后,一轮新的军事斗争爆发。由丹麦军队充当先锋,再一次入侵并围攻特宁,另一边萨克森奥古斯特的军队也开始想瑞典同盟国立窝尼亚紧逼。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反瑞同盟,查理十二并没有自乱阵脚。在分析了敌我情形之后,他将目光的重点放在了丹麦身上,他先是突破了丹麦海军的海峡封锁,而后出人意料的派兵直攻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看到自己的大本营有被偷袭的风险,丹麦人瞬间就没了打仗的兴趣,迫于压力的他们没能坚守一会便于同年8月宣告退出战争。
少年君主查理十二在纳尔瓦战役中以少胜多一战成名
一个点被击破,就只剩下萨克森和俄罗斯,双方于纳尔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很可惜的是,在老牌的瑞典面前,俄罗斯帝国一方未免显得有些稚嫩,彼得一世遭遇了出道以来的重大挫折。腾出手来的查理十二转头收拾萨克森的奥古斯特,在这场战役中,瑞典人以绝对性的碾压取得了胜利,奥古斯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一次反瑞同盟也宣布瓦解,这次同盟不仅没能打击瑞典,反而助长了瑞典的嚣张气焰,查理十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仲裁者。
获胜的瑞典人
(二)战役第二阶段:瑞典人的迅速落败
第一阶段尾声,查理十二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抉择。是要继续扩大纳尔瓦的战役成果,紧逼俄罗斯,还是转头向南进攻波兰和萨克森?犹豫再三的查理十二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南,查理十二究竟是怎么想的?其实原因很简单,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上来看,瑞典与俄罗斯帝国交战的地界位置十分偏僻,环境极其恶劣,后勤补给可能供应不上,再加上俄罗斯帝国地处高纬度地区,国土广袤,攻打俄罗斯帝国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补给是非常可怜的,军队很可能得不偿失,若一意孤行的攻打俄罗斯帝国被拖住,反而会给对手两面夹击的机会。反观进攻波兰-萨克森地区,大部分都为平原,无险可守有利于部队的开进。两相权衡之下,查理十二选择了往南进攻波兰-萨克森,但令查理十二所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会是手下败将转折的关键点。
波尔塔瓦战役,俄罗斯人终于扬眉吐气
为了彻底征服波兰-萨克森地区,查理十二深陷于这股泥潭之中整整六年时间,尽管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依旧犀利,瑞典军队大获全胜。但却给了俄罗斯人宝贵的喘息机会,在彼得一世的痛定思痛之下,俄罗斯人开始发展海军以及训练有素的陆军,再一次提高了军队的实力。直到1707年,获得喘息的俄罗斯人再次向瑞典要求归还所占领区域,但彼时的查理十二又怎么会接受这样的要求呢?为了再一次让俄罗斯人看看拳头大小,查理十二抽调军队转攻莫斯科,然而悲催的是,由于高纬地区的极寒天气,瑞典人的军事实力损耗严重。更惨的是,携带大量补给的军队还被拦截消灭了,瑞典的同盟国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瞅准时机的俄罗斯人趁机爆发波尔塔瓦战役,在彼得一世的大军压迫之下,打得查理十二是丢盔弃甲,流亡他国,瑞典的败局也就此敲定。
瑞典与俄罗斯帝国的交战
三、不同结局
此役之后,俄罗斯人趁机征服了波罗的海,重新掌控了出海权。而其余反瑞同盟也是痛打落水狗,就连之前宣布已经退出战争的丹麦和萨克森也趁机加入进来,随后对瑞典进行了猛烈的军事打击。大北方战争以瑞典一方的落败而告终,瑞典彻底失去了大国地位,而俄罗斯帝国凭借着在此次战役的胜果一跃成为东欧强国,是非纷扰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