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养老真的好吗

如题所述

如果不想住养老院或让孩子养老,那应该怎么度过晚年呢?
如今,西方国家出现的“抱团养老”模式被引入中国。媒体经常热议老友记报团养老,这样美好的养老生活令人兴奋。
但是,这种方法真的可以大力推广吗,它适合我们大多数普通退休老人吗?抱团显得松散
之所以抱团养老失败,主要是因为方法不合适,并且存在一些情感上的争议。另外最大的问题就是金钱。
不是说有钱没有钱,而是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对钱的认知和基本经济实力应该是差不多的,否则有人出的多,有人出的少,就可能被钱所拆散。
我们一起抱团养老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从三四个人开始,后来发展到20多个人,但后来又逐渐减少。现在,我所在的“团”中有5个人。其他人,有些回去自己单独过了,有些成员组成了一个新小团。这段时间里,我们确实从中得到了快乐和帮助,但是也有很多麻烦。
我们之所以开始抱团养老,是看了一个称为“互助养老”的文章。社区中的老人互相照顾,年轻人照顾老人。据说有些人坚持了十年以上,还有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帮助。
我们生活在一个老小区,有很多老年人。而且,我们都是生活二十或三十年的老邻居。看到别人的这个例子,每个人也开始谈论这个话题。讨论之后,我们也开始有样学样的学他们抱团养老的方式。只是哪些人能加进我们的团,选择恰当的人最重要,总的来说就是要价值观统一,生活态度一直。
我们开始的一些人都一个小区的邻居,大家都是女性,老伴也都不在了。之所以是这样的人群,主要就是考虑大家的生活状态比较相近,而且面临的问题差不多,大家可以互帮互助。一开始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还吸引了很多周边小区的人参加进来。
我们团中年龄最大的是67岁,而年轻的是刚刚退休。大家身体还可以,每天早上准时聚集在小花园里,首先是健身活动,然后一起去买菜。开始分别买菜,然后发现每个人都买菜,因为你买了,看起来不错我也买了,所以每个人都吃得都差不多。所以大家就决定一起购买,一起煮饭,一起吃饭。
开始大家都争着出钱,后来时间长了,大家你出的多,我出的少,心理就不平衡了。所以改成了每个月交伙食费。有一个人大姐负责记账,这样大家的伙食也不用担心了。
但时间一长,又出了新问题了,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有的人一天一顿分,有的一天三顿饭。吃的少的一算,比自己在家吃贵了很多。然后有的人觉得做的饭没自己做的好吃,菜也不是自己爱吃的。还有生病的,出去玩的,就没吃饭,可是钱还是交那么多。而且都在一个大姐家做饭,有时买餐具,调料什么的,电器坏了也需要修,要是花了伙食费,大家就开始计较了。因此也闹出很多问题,所以搭伙吃饭这件事最终不欢而散。
互相攀比让人心不齐
抱团养老实际上是互相照顾。多年来,我们的团确实做到了。例如,定时集合,如果有人没来,大家都会过去看看,避免发生事故。谁生病甚至住院,大家都轮流照顾他们。谁家里有点事,大家都能伸手帮忙。但也就是帮忙,让大家有了攀比的心理,产生了矛盾。
大家有不同的生活条件。有一些人的退休金特别高,他们慷慨地花钱。有车的人通常会拉着一群人去玩。
我们短途旅行时,有两个人开车带着大家一起。其他人分摊油钱,但有些人不愿接受,并说:“她退休金那么高,还差这点油钱啊,反正也是顺路带我们。”有些人甚至让开车的人去接孙子,一两次还行,时间长了有车的人就不高兴了。不去接了,甚至被抱怨,有车了不起啊,用用都不行。
一些大姐经常去美容院健身房,有时候就带上团里的其他姐妹。去了一两次,被请的就觉得应该应分的了,每次都要跟着。其实每次费用都不低,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
团里一些人家庭条件一般,看其他人条件都很好,自己觉得有点自卑,就悄悄的退团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衣服,珠宝,嗜好等,每个人的消费观念确实不一样,有些人的心理会不平衡。
简而言之,这个团队从更少的人到更多的人,再到更少的人,有些人仍然可以成为朋友,有些人没有互动。其中,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利益和攀比。如果有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平衡,那么这个团就非常容易解散。
采访参与者
薛阿姨:“通过我们的尝试,我认为有一些经验可以介绍给大家。首先,不应有太多的人。三,五个人就挺好。大家家庭情况,退休前的职业等基本上相似。大家在一起就是互帮互助,不要事事谈钱。只要都别太计较谁付出多少,都有热心,就好了。”
养老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而这位阿姨的介绍为我们提供了抱团养老的经验教训。
同一社区中的老邻居,或者相距不远的老同学和同事可以互相帮助。
只是在抱团养老时,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式聚在一起,真的要“三观”相同的伙伴。不让钱或是攀比心影响抱团的凝聚力。大家要有明确的目的,也能换位思考,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相处。有些事,特别是沾钱的事,一定要处理清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