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包括频繁发生、以身体攻击为主、存在性别差异等。这种行为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由于幼儿社会性萌芽时期,他们喜欢团体的游戏活动,但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这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当他们的玩具或物品被别人拿走时,他们会立即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等方式来抢夺玩具。
3.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因此,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同时也会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同伴关系中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避免与他们交往。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
1. 父母的惩罚:研究发现,攻击型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的多,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会施以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攻击型的幼儿不能抑制攻击性,否则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2. 榜样:榜样的力量对幼儿时期的孩子影响很大。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能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让幼儿少接触有过多暴力画面的电视和动画片。
3. 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因此在幼儿园一定要控制和及时制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 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当孩子兴趣正浓而受到其他伙伴干扰破坏时,他们的愤怒往往引起攻击性行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
四、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社会应加强对传媒等文化部门的管理,禁止儿童节目中出现暴力场面,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家庭方面,家长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并保持一致性。幼儿园方面,应正面引导、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建立合理科学的规则,从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着手。
通过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幼儿一定能在有效引导下逐渐学会适应他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的良好品质,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