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分为三方面:情绪衰竭(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低。
1、情绪衰竭(情绪耗竭)是核心成分,也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它是职业倦怠的个人压力维度,其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具体表现为对于工作力不从心、丧失热情、易迁怒别人,常常感到焦虑、紧张、情感压抑。
2、去人性化(去人格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是视其服务对象(学生)为“物”,而不是“人”,倾向于采用冷漠麻木的心态对待同事或学生,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之间保持距离,具体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对象,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所属物来看待,对学生随意打骂或侮辱,对同事也是多疑嫉妒的态度。
3、个人成就感低是自我表现评价的维度,教师倾向于对自身产生消极的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消失,将工作中的挫折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常出现职业退缩行为,如缺勤或离职。
成因
1、社会因素。包括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而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人为造成教师之间的竞争,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社会舆论使教师的压力日益剧增。
2、组织因素。包括学校的组织氛围是否和谐决定教师心情愉快、工作效率高低;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有责任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的会感到心力交瘁;学校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也易导致教师增加职业压力。
3、个人因素。低自尊或外控性格类型的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教师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影响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