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如何冶炼的?青铜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如题所述



今天,校易搜将向您介绍青铜是如何冶炼的。希望能帮到你。


提到青铜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大多是威严的后母武丁,雍容华贵的四羊方尊,还有越王勾践那把泛着寒光的宝剑。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古人高超制造技艺的钦佩。中国的青铜文明博大精深。今天希望这篇文章能带领大家从“知其所以然”走向“知其所以然”,让我们领略古人的智慧,看看青铜是如何冶炼的。


青铜器制造工艺


什么是青铜?


我们先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青铜是什么。


铜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初中化学课本上描述为“常温下呈紫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在自然界中,铜矿露头中有含铜量高达98~99%的自然铜,也称紫铜或纯铜。它质地柔软,延展性好,不需要热处理就可以通过锻造得到所需的形状。早在公元前7000年的中东,就发现了农耕部落制作的红铜饰品。


青铜泛指一切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但在考古学中,一般指含有一定比例锡和铅的铜基合金。“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的锡,是一种具有银白色光泽的软金属;铅是一种高密度的软蓝灰色金属,在常温下空气中容易氧化,其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膜。铜比较软,铸造时需要较高的温度。但当加入锡或铅形成合金时,熔点降低,硬度增加,颜色由红变白变亮。虽然失去了韧性,整体变得更脆,但只要比例控制得当,韧性可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19世纪30年代,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提出了人类物质进化阶段的概念。他根据人类在不同时期使用的生产工具,将人类文明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事实上,现代考古发掘已经证明,红铜的发现和使用早于青铜,但为什么历史学家没有指定一个时期称为红铜时代?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在使用紫铜的同时,石器也在广泛使用。紫铜制品多为小物件,多用于装饰,对整个社会生活意义不大,也不能替代石器的使用。因此,红铜时代并没有被考古学家广泛接受。


另外,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铜比铁早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这主要是因为铜色彩鲜艳,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自然界有天然矿藏,熔点只有1087,更容易冶炼。相反,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然铁。它主要以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铁矿石和普通的石头没有区别。此外,铁的熔点为1537,比铜的熔点高得多,难以冶炼。即使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也是海绵状的,不经过打浆也不能成材。综上所述,人类对金属的冶炼和利用是从铜开始的。


紫铜冶炼


青铜是一种复杂的合金,含有多种元素,冶炼技术出现较晚。我们先来研究成分比较简单的紫铜的冶炼。


在自然界中,紫铜是天然存在的。由于颜色鲜艳,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由紫铜制成的,但在中国尚未发现。学者推测,人类最开始可能是把紫铜矿石当作普通石头打磨,发现紫铜延展性好。它不像石头那么容易碎,可以打薄,做成不同形状的饰品。后来人类逐渐发现,加热到一定温度的紫铜会变软,更容易成型。铜的熔点是1083。如果烧制陶器时烧到最高温度,紫铜就能熔化成熔铜,冷却凝固后能与容器形成一定的形状。


但自然界中的紫铜存量毕竟不多,与之共存的一种常见的含铜矿石——孔雀石——也开始走向人类的视野。孔雀石,化学式为Cu22CO3,因其颜色类似孔雀羽毛而得名。常与红色铜矿石分布,又因其颜色与铜锈相似,考古学家推测古代炼铜最早是从孔雀石开始的。人类开始尝试将孔雀石投入火中。当在木炭存在下加热到1083时,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式如下:


此后,人类掌握了紫铜的冶炼方法,但熔化后的紫铜难以铸造成型,容易吸收空气。器皿制品成型后往往有气孔,表面粗糙,硬度不够,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青铜冶炼


青铜是如何发明的,考古学家有两种推测:


一种观点认为,青铜是在长期冶炼紫铜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最初由矿石冶炼而成的紫铜,纯度不是很高,含有少量的铅、锡、铁等杂质,但铅、锡含量低,不能称为青铜。但人们偶然发现这种合金的机械性能比紫铜好,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在紫铜中加入锡来制备青铜。


另一种观点认为,青铜冶炼可能是人类在开采金属矿石的时候,用火烘烤岩石,然后加水使矿石碎裂。当青铜中锡含量为25%时,熔点仅为800。当矿石为铜锡共生矿石时,可在800左右的木炭或干柴火焰中获得青铜。


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学术界都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中国的青铜冶炼


中国的青铜冶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步:选矿、初炼、精炼。现在,考古发现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矿石开采和初级冶炼在铜矿产地进行,而精炼和铸造将在其他地方进行。


1.选矿


中国的铜储存量非常大。早在《管子地数篇》年就有这样的记载:“铜出四百六十七山,铁出三千六百零九山。”据说古代神话中补天女神所用的五色石,即黄铜矿、孔雀石、石青、黄铜矿和应时,是一种铜矿及其伴生脉石。古人根据经验寻找铜矿,颜色为绿色的孔雀石和地面上生长的红铜草都是找矿的标志。一般开采出来的铜矿需要人工精选,筛选出杂质少的矿石进行初炼。但在商代,铜主要是从孔雀石铜矿中冶炼出来的,孔雀石含铜量较高,也有可能不经过富集直接在炉中冶炼。


2.初级精炼


接下来,铜矿石需要被压碎,然后与用作燃料和还原剂的木炭一起被放入熔炉。升温至1100进行初炼,精铜液凝固得到粗铜。一般粗铜还是含有大量杂质的,需要进一步精炼提纯。


3.改善


精炼时将粗铜放入熔铜设备中进行熔炼,并根据要铸造的器具类型不同,加入一定比例的锡、铅等合金成分,以调节青铜的性能。加锡加铅的操作,或称“配药”,最早记载于《周礼考工记》:“其金锡六分居第一,谓钟鼎之平价;金锡五分于一处,即斧等于斤;金锡四分于一,即葛吉之气;把金锡分成一个,叫大刃;金锡五分排第二,意思是一起剪杀箭;半个金锡,也就是学人家的。”


不同时期用于炼铜的工具有不同的形状,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将军盔”。“将军头盔”是一个红色的陶瓷坩埚,由红色粘土制成。因其形状与后世的倒盔相似,由当时参加殷墟考古的工人命名。下图显示的是出土的“将军头盔”




中国青铜冶炼的发展


在中国,青铜时代一般指夏商周。这个时候世界上所有的青铜冶炼工艺都是火法冶炼,直到中国发明了湿法炼铜技术才改变了这个面貌。早在西汉刘安《淮南万毕术》年,就有“曾庆化铁为铜”的记载。曾青,又名瘿矾,指天然硫酸铜或其他可溶性铜矿物。铁放入胆汁明矾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用金属铁置换胆矾中的铜离子,制备单质铜,化学反应式如下。到了宋代,湿法炼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成为我国生产铜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中国,青铜不仅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成为祭祀和权力的代言。青铜礼器要按阶级使用,不可逾越;传说钟大羽铸造了九鼎,流传于夏、商、周三代,成为皇权的象征。“赢”这个词一直沿用到今天。青铜文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通过一件件精美的装备,我们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看到了千年前的祥光和羽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