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吟》明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阅读这副对联,说说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如题所述

诸葛亮年少时经历过战乱、寄人篱下的,在亲人陆续死去的时候,他带着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避乱襄阳(哥哥诸葛瑾与继母在东吴),尽管无依无靠,但他依然不放弃学业,他曾经为了能翻阅一些经典跪在庞德公(襄阳名士)床前。而那时全国的文化学术中心也在荆襄,许多大家族大多聚集在此,想来诸葛亮也因为贫穷被人瞧不起,所以他比一些没经历这些的人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更坚强。《梁父吟》是齐鲁之地的丧歌,诸葛亮本就是齐鲁出身,这首歌也能勾起他对家乡的回忆。
另外一方面身处乱世,总是希望有人能站出来,来建功立业,就百姓于水火。诸葛亮无疑有着比常人更广阔的志向,他之所以致仕刘备,其中的原因也是希望能做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当然,他最后作了丞相,是刘备之肱骨,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权臣。然而在他作丞相之前,刘备还有许多比较重要的谋臣,这些人与诸葛亮亦敌亦友,要想成为刘备身边的第一人,也是需要策略的。诸葛亮一方面要为刘备出谋划策,一方面也要与身边的同僚勾心斗角,官场的许多事都说不清,谈不上谁对谁错。《梁父吟》中的晏子设计杀了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尽管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但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晏子从这方面考虑,不得已杀了他们。作为像诸葛亮这样的一个丞相,不杀有识之人是不可能的,有时为了整体的利益,必须放弃一些人。比如文子君的《不必问英雄》中提到的:
…… “长沙近来事多。”诸葛亮简简单单地解释,他将羽扇护在胸前,笑吟吟望着庞统,“有了士元兄,再不必担心荆州。士元之才,胜亮十倍。”
“不敢、不敢!”庞统摆手道,“哪比得上孔明‘运筹帷幄’?”
“对了,”庞统想到什么,“孔明,有件事一直想问你。”
“请讲。”诸葛亮说。
庞统问:“给周郎的信里,你写了什么?”
诸葛亮淡淡笑了,手把缰绳,仰望漫天星光,小声说:“没有什么。我只说……小霸王孙策,寂寞得太久了,一个人住在黑暗里,住了整整十年。”
那哪是一封信,分明是一道催命符!
“左都督,益州是我的,我不能让给你。”诸葛亮又一次想。
庞统突然哈哈大笑,一面笑,一面翻身上马,他笑声里全是哀伤,是以说起话来,也有些哽咽:“周瑜既死,江东无力西向,益州早晚要归玄德公所有!”他朝刘备拱拱手,“统愿身先士卒,以助玄德公入川!”……

……诸葛亮手掌轻拍膝盖,尽管彭羕为人狂傲,但确实有些才华,既然能一再容忍刘巴,何不也试着接纳他?想到这,诸葛亮用征询的目光望了望蒋琬、张裔、马良,问:“我该劝主公将彭羕召回成都吗?”
日前,刘备听从诸葛亮建议,将彭羕外放到江阳去当太守了。
“彭羕并未离开成都。”
杨洪一开口,就将诸葛亮惊住。
“什么?”
“彭羕心怀怨望,有谋反之意,他留宿在马将军家……”
“马超?”
“正是,平西将军马超。”杨洪护着伤口,小声呻吟,“我因与上官李严不合,被免了职;又素与马超有来往,便登门想请他帮忙。我到将军府时,偶然见到了彭羕,他那副受过髡刑的模样,是很好认的……”
诸葛亮起身便走!
他要去见见马超。
接下来的汉中之战,还得依靠马超;不能令他就此卷入大逆之事!尽管诸葛亮想,即便彭羕,也没有谋反的胆子。然而,马超刚刚归顺不久,万一有言语传入刘备耳里,就是没有的事,经了口舌渲染,也将引发一场轩然大波!人才已经太少,假若一定要牺牲一个,那就彭羕吧。走出门时,诸葛亮业已打好主意。……

……赵直跟在诸葛亮身后,目不转睛地望着他。
“赵郎,”诸葛亮微笑着说,“我做了个梦,梦见很多故人。醒来后,就收到司马来信,信里说黄公衡……你知道公衡吗?他本是我国一员大将,夷陵之战时,为形势所迫归降了曹魏。仲达说公衡是个爽快人,每次谈到亮,无论褒贬,言辞都很实在。唉,亮刚才很想写点信,不,不是回信,是给朋友们写信,说说话、聊聊天。提了笔起来,居然没个人好寄。广元也去了啊……元直么,不必再打搅他。张君嗣原是可以无话不谈的人,不过亮将他逼死了。前些时候,李福拿了封君嗣生前的信给亮看,他说这辈子最欢乐的一日,是以长史的身份来拜会亮,人人都想看丞相长史张君嗣,以至于车乘堵塞了道路,而他迎来送往,疲倦欲死,哈哈。王文仪呢?他是能劝得住亮的人,也死了很多年,亮允诺给他看到安定的南中,但亮征南归来,却只见着他漆黑的牌位和棺木。二姐铃,是令亮一生抱愧的。亮嫁她入庞家,庞统有一天顺口告诉我说,二姐死了。直到今日,亮不曾去祭扫一次她坟冢。她多盼望能看到个媲美管、乐的孔明,我做到了,我却做不到亲口告诉她:亮做到了。唉……”
就这样往下说,诸葛亮越说越像在自言自语。
“算起来,琦公子二十八岁患病过世;兄长过继给我的儿子乔,只活了二十六年;孙松去年也夭折了,他送给亮的礼物还宛然如新,教人看着伤心。周公瑾呢,英才挺拔,何等风流!亮在他面前,只是个后生晚辈。他做出要与亮争益州的样子,亮就一封信去,把他往黄泉推了一步。后来士元兄锋芒毕露,也要抢占头功,赵郎,不是你写的‘得之丝,失之龙’吗?亮料到了他的死,这个人,是死在箭下的,据说被射成了个箭垛子,哎。彭羕未必想造反,可他性情倨傲,亮不喜欢他,就算他称我为当世的周公、伊尹,亮也不会劝先帝刀下留人。一斧头落下,头颅就滴溜溜地滚开。那样子真不好看,所以不能要幼常也落得同样下场。幼常丢失街亭,亮可以保住他,但又不能那么做,我心如秤,不会为人更改准星。舍不得哟,舍不得也要舍。亮陪他在监狱里住了好些天,他自杀用的毒是从亮袖里掏出来的。他的死,亮对得起国家,却对不起马家,对不起季常!马季常,那是举世少见的温善君子。亮待他,比待三弟均更亲。他为国家死在大火里,死在夷陵,连尸骨也没找着。夷陵、夷陵,亮也赞成先帝打这一仗。关将军、张将军身首异处,全为荆州哇。只可惜这一仗败得太惨了,尸积如山,江水为之不流!先帝驾崩白帝城,多少也与此战有关。先帝拉着亮的手,那时他说话已很困难,他指着亮的佩剑说:‘章武,是它的名。’章武,那是国家的年号啊,是一个即将过去的年号。先帝之意,亮很明白了。从那以后,无论什么,只要有利于国,亮便毫不犹豫去做,残酷也罢、机诈也好。身后评价,再顾不得了。所以对雍 、高定之流,王双、张 等辈,从来没有手软过。就连李严,一样的托孤重臣,他谋私利,亮就给他重权,诱使他谋出个大罪过,再一举削其爵位、废为庶民!唉,这些事,想想都累,累了多少年唷……多少年?”诸葛亮突然问赵直,眼里赫然泪水充盈!
“先帝崩殂、陛下继位,至今十二年了。”赵直说。
“自二十七岁出山到白帝城领受遗命,是整十五年光景。”诸葛亮举起衣袖,揩去眼泪,“加起来,又一个二十七年。够长了。长到提笔想给朋友写封信,却没一个人好寄。”
故人像花瓣被揉碎了丢入水中,飞快地流散、沉落,追逐不到。……”

要成为北辰之星,就要散发出最明亮的光辉,才能引人注目。得到了从未得到的荣誉,就要付出从未付出的代价,异世通梦,恨不同生!

至于《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一生的梦想,也是他们这几代人的梦想,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蜀汉不得其时,但为了这个梦想,他也要做出最后一拼。他的忠心甚至都不需要自己来说明,众人所睹,他本人就能做到从严律己,又有谁不服呢?
骄傲、坚韧、从容、勇猛、宽和、刚强,也是我心中葛相的形象,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1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名士风范,出师表则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01
其实诸葛亮与《梁父吟》,两者在学界还有些争论。下面只是从一般的角度去理解: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汉代古辞《梁甫吟》”
写出的是诸葛亮的智谋,但也有个潜在的背景词“国相”!以诸葛亮的身份切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辅国之臣,安国定天下---是写它的功高;而另一方面,从场景看,其实辅臣最后也是一墓。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向往以智谋安天下。所以上联有“高士”之谓。

《出师表》,全篇都是以臣子的口吻,其中的恳切言辞自然不必说。所以该篇又有"忠"之谓。

结合两个特点,得出的结论就是;不重名利,志安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3个回答  2010-10-01
千古英豪 万古垂绩 少年有大志 功成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忠于汉室 矢志不渝
明知不可而为之 五丈原遗恨
所谓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