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让我们想到什么??

如题所述

宋神宗煕宁九年,北宋名相王安石罢相,出判江宁府,隐居半山。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后,心情似乎渐趋平淡,表现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怡然自得,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但从他罢相归里时写的《泊船瓜州》里显然可以读出丰神远韵体现的另一番情致。古人诗话里称道王安石这首诗的“绿”字用得好,说它比“到”、“过”、“满”、“入”等字都好。后人也附会说“绿”字好就好在有色彩感、形象感。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卷上)从宋人的这些议论来看,人们称王诗为“王荆公体”(该词首见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主要是着眼于他的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一如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这仅是第一层面。要精确破译解读《泊船瓜州》尤其是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特殊层面的涵意,翻阅王安石这位“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的履历和他的诗文,或许能找到答案了。

一、改易更革,经世济民

王安石(1021-1086)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已任。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后知鄞县,通判舒州。他留心民生疾苦,并多次上书上级官吏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咏物诗《雨过偶书》:“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字面上是讲自然现象下雨,但诗中却明显地寄托着作者的壮志和怀抱。诗中说明这是一场人们盼望已久的喜雨,也含有诗人希望好雨把世界上的恶浊冲洗净尽的意思。末联还是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像浮云这样地知道进退呢?读完诗,令人感到王安石写雨其实是在写他自己。作为政治家,要像久旱时的甘雨一样,给天下带来好处,干一番有利于万民的事业。这是他对自己的期望。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三十岁的王安石离开浙江鄞县知县任,在回故乡江西临川途中游杭州灵隐山写下《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看起来诗写的是自然界的景象,实际上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作者立志改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险的豪迈精神尽在其中。当时,年轻的王安石坚信只有变法才能改变宋王朝“积弱扶贫”的危机局面,他企望有机会进入最高决策机构一展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因此,登上高塔时联想起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正是作者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进取精神的一种自然流露。王安石在这里利用“浮云蔽日”的典故既表明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变革并非盲目乐观,清醒地认识到会有“浮云”出现,又表明了自己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后来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面对种种造谣中伤和打击陷害,他确实一再表现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可贵精神。本诗是哲理和诗情的结晶。

王安石前期的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像《河北民》相当真实地把统治者的虐政和民不聊生的惨状描绘出来了。作者借历史上所谓“贞观之治”来抨击北宋统治者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激心情,使人读后突出地感到有变法的必要。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始行新法。他针对北宋中期的财政、政治和边患等危机,以克服封建统治危机,达到富国强兵为宗旨,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等措施。新法推行十几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推行新法初始,他写了“雅丽精绝”的绝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托物言志的《元日》既是一首生活记事小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这里写的远不止是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它还寓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诗人通过元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除旧布新的对生活的理解。在诗人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就如“新桃换旧符”那样新陈代谢,而且新事物在开始时又常常是像“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命力。这首诗不仅是新春的赞歌,而且还是一曲对新法的颂歌,它歌颂推行变法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反对因循守旧,立志变法的气概。“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葛溪驿》)这首诗中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写国事的艰难。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这种思想与他一生的政治行为,是一致的。这时的鸣蝉,另有所指,是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他虽然在政治活动中遭遇艰难,但革旧鼎新、经世济民的进步思想,一直坚定地伴随着他。

二、重道崇经,文贵致用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上人书》)他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度支判官,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他主张变法。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向神宗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对宋王朝的现实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从而证明实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希望神宗在政治上能够有所建树,表现了他对现实形势的关心和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度,堪称新法的纲领。学术论文《周礼义序》、《诗义序》等,都是为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答司马谏议书》,是推行新法过程中的斗争纪录。仅用了三百多字就有力地剖析了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怨”的五点指责,笔锋犀利,用词委婉而坚决,理足气盛,逻辑性强,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读孟尝君传》旨在说明“士”应具有经世济民之才,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极度的简洁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便形成了“瘦硬通神”(《艺概》)的独特风貌。

王安石的政治诗,如《河北民》、《兼并》、《收盐》、《感事》、《发廪》、《省兵》等,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表现革除积弊的政治理想。他的咏史、怀古诗,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具有不同流俗的见解。《商鞅》、《范增》、《张良》等篇,往往以“尺幅千里”的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昂仰,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在《杜甫画像》中,不仅高度评价了杜诗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更表明了对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精神的继承:“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但《楚山》、《示永庆院秀老》一类流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的诗篇,仍洋溢着政治的热情。

三、罢相退居,抒情述志

王安石变法是依靠地主阶级的国家实行的一些改良措施。虽然推行新法取得了某些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失败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熙宁八年,复相。熙宁九年,再度罢相,出判江宁府,从此退出了政坛。但一生立志变法的王安石,仍写景抒情,咏史明志。他在罢官之后写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借咏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一个“凌”字点出梅花不畏霜雪的坚贞性格。末句的“暗香来”与“遥知”关连,说明尽管诗人距离梅花很远,但梅的香气还是能沁入诗人的肺腑,使诗人知道它的存在。读此诗句后,每个人都会为梅的雅洁清香所打动,从而升华出一种纯净美好的心情。变法失败,被迫辞职,但他并不怕孤立,不怕打击,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的。

自屈原以来,中国的封建文人惯以美女的宠幸来喻才士的遇会。王安石作《明妃曲》的前一年上书仁宗,主张变法,但仁宗暮气沉沉,无意进取,不纳他的进言。“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显有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意,寄托着诗人的感慨和冀获明君赏识的热望。作于罢相后的写景诗《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诗中描写的情景,令人不能不想起在退居江宁后王安石 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像一切在政治上失意的封建文人一样,总要表现出一副清高洒脱、若无其事的样子;另一方面,以他那样一个已经担当过天下大事许多年的老人,在思想感情深处,怎能不时刻萦绕在政治上任何一种新的举动,他所推行的“新法”任何一种起伏和变动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是他“身在山村”、“心存魏阙”的表示,一如他在《杖藜》诗中说:“尧桀是非时入梦,因知余习未全忘。”在《北坡杏花》中“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虽寓有对自己高尚情操的孤芳自赏之意,与早期所作《华藏院此君亭》中的咏竹名句“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才老更刚”的直截刻露相比变为深婉不迫,但那坚定悲壮的语气,不也是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示吗?

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辞相出判江宁府。这次罢相,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对于他曾经为之奋斗多年而并未成功的变法,他仍旧不能忘怀;另一方面,对于围绕新法推行而展开的名利之争,他又深感愤懑、厌倦。《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作者勾画了鲜明秀丽、清隽宁静的画面,以拟人的手法写环境自然恬静,也暗示词人闲适自得的心境。但王安石真的“闲”吗?他怀着愤愤的心情,退职闲居,却是身退而志未退,人闲而心不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生矢志不渝地主张革新,推行变法的王安石,显然于此把诗歌作为抒情述志的工具,抒写了个人的情怀。船停靠岸则静,可纵观全诗,却都写诗人停泊后的极不平静的心情。京口、瓜州,两个渡口只一江之隔,眼下停泊此岸待渡。这“一水间”是何其近了;这里距钟山,也只“隔数重山”而已。船泊瓜州待渡,不久也将翻越“数重山”到达钟山了。过去在京为相,推行新法,想到如今新法遭到反对,新旧党争而罢相归里,家乡越来越近了,所有的理想与希望,一腔变革之志,平天下富国强兵的政治抱负都将休止。这“一水间”将是自己蓬勃奋发与退隐闲居的过渡了。熙宁七年,罢相,知江宁府;熙宁八年王安石复相。这时,他也多想“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春光骀荡的时候,“又”能复相“还”职,再度推行新法。所以,他不禁吟出“明月何时照我还”,冀获明君圣主的热望和再召唤,实现他新政措施带来的富国强兵目的!“何时”,诘问明月。王安石的心情急不可待!遗憾的是,北宋统治者再也没有召还王安石,新法也就在他死的前一年被废除了。

研读北宋名相王安石的诗文,浏览他艰辛而又矢志不渝变革的履历,奉读雅丽精绝的绝句名作《泊船瓜州》,我们将不再仅视一个“绿”字为炼字佳例的诗话,我们更是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吟哦声里读出了王安石“踯躅意悱恻,拳拳夫子心”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9
让我们想到,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江南的水清澈碧绿,柳树抽出了嫩芽,花开的红艳艳,到处被春天给吹绿了。
第2个回答  2010-09-19
春草的抽芽,春风的温柔,春天的到来,春色的优美
第3个回答  2010-09-22
美丽的景色
第4个回答  2013-09-16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边游览边欣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

生:喜欢。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生:“绿”。

师:为什么?

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春天。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也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也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

生:不同

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解释?

生:“吹绿了”

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什么词?

生:动词

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又”
“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

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二)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三)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拓展延伸知识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倾诉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