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摘要:《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堪称喜剧艺术的典范。

塞万提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写作《堂吉诃德》的初衷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打扫干净”。与之作比较的是同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四大悲剧之首,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两者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典范意义。

关键词:堂吉诃德;骑士小说;哈姆雷特;人文主义理想;斗争

《堂吉诃德》主要讲述骑士的游侠冒险生活之荒诞,而《哈姆雷特》主要通过叙述哈姆雷特父丧之后的宫廷斗争。两者都是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从而推出背后的深层面:社会现实。而主人公同样深处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对比分析展现一喜一悲两种戏剧,了解背后更多的历史意义。

《堂吉诃德》中穷乡绅读骑士小说着了迷,改名堂吉诃德,开始游侠冒险生活。三次出行,过程糊涂至极,最后在他人帮助下,幡然醒悟,弥留之际明白骑士小说害人不浅,痛斥骑士小说的危害。他不仅仅心理上把自己当成骑士,更是严格把自己装扮成骑士模样,尽自己所能,对书中的骑士亦步亦趋,完全沉浸其中。而哈姆雷特却截然不同,他和堂吉诃德一样聪明,但败于行动,审慎有余,但又不够果断。从得知父亲死因,决心复仇,到最后偶然的机遇促成,杀死了叔父克劳狄斯,这整个过程中,明明有机会替父报仇却犹豫不决。他不像堂吉诃德,喜欢骑士,就不顾他人阻挠,多次失败后才终于被迫放弃。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一再被人道主义阻挠,渐渐地偏离了方向,甚至忘记自己的复仇大计。

堂吉诃德悲天悯人,时刻准备救民于水火,主张以理性为尊,认为自由是人的天然权利,表面上看,是追随骑士,实质上却是融合了基督教精神的后期人文主义思想。而哈姆雷特斥责母亲对父亲的背叛,不相信情人奥菲利娅会始终守身如玉,与此同时,认为自己的心灵同样充满罪恶。由于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不免使得哈姆雷特对世界、人、对人类关系都抱有人文主义看法。然而在遭受父丧这一重大变故,母亲却在一个月内匆忙迫切与叔父成婚,他不再乐观,心里满是怀疑和失望。

他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也同样罪恶。认为人性既然本就邪恶,那克劳狄斯弑君篡位就是社会常态,自己替父报仇,收复王位就是在与全人类的人性斗争。他意识到杀死一个克劳狄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始变得怀疑。他之所以一再延宕不前,不仅仅害怕人性,也有俄狄浦斯情结,他杀了他的叔父,就等于杀了他自己,显然他做不到。因为他无法面对,而他的叔父只不过是做了他不敢做的事情。在戏中戏证实鬼魂的话后,克劳狄斯向死去的先王祈祷,哈姆雷特完全可以趁机杀死他,却出于宗教考虑没有动手。最后的最后,在和雷欧提斯的决斗中,终于不得已刺死了国王克劳提斯,自己也命丧黄泉。

堂吉诃德受人道主义理想,所做所行之事都是好的影响,而哈姆雷特却一再不动手,复仇本是天经地义,“重整乾坤”也是势在必行,能力具备,又深受民众爱戴,却踌躇不决。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两人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不合天道。堂吉诃德身处落寞的时代,骑士精神微乎甚微,扮骑士仗义行侠,宣称要恢复骑士道,不仅脱离现实,而且落后于时代,结果必然是撞得头破血流。此时西班牙仍处于盲目乐观自大的幻觉中,无视日益临近的危机。不能正视现实,思想落后,冒险扩张和建功立业的冲动久久不能散去,统治阶级用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蛊惑人民,借此巩固自身。 堂吉诃德就是广大西班牙人无知的缩影,塞万提斯借这个作品警策西班牙人,希望他们看清现实,远离不切实际的幻想。

哈姆雷特一直为时代所困,他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和自身局限,由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人生意义也产生了怀疑。行动上的延宕,使得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重整乾坤”的历史使命也未能完成。在面对母亲的背叛,自己失去了依靠,他认为自己的情人也不会对自己永远忠诚,结果酿成悲剧,由于延宕,误杀大臣,致使情人死去,自己也死去。母亲误喝毒药,死去,最后关头,大仇得报。

如果说,哈姆雷特果断决绝点,那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了。可是,时代就是如此,没有人能够背离,身处其中,必然为其所困。堂吉诃德亦是如此,若非时代原因,他也不会这么荒唐。堂吉诃德面对丑恶或庸常的现实,只能遭遇灾祸和不幸。

参考文献:《外国文学史》第二版上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