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文言文不会翻译,该怎么办呢?如何去提高呢?

如题所述

首先,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量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条件。如何积累,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大量实词、虚词等固定用法、意义的识记去完成,这种做法确实能使学生短时间内较集中的识记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但灵活度不大,效率也比较低,而要真正完成对文言知识储备量的充实,我们可以这样去做:一、将词语义与具体的文篇相结合,在对典型例句的理解中去识记单个词语或句式的用法、意义。如对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理解,很多学生都容易记错,但只要我们记住“忌不自信”这个典型句子就可以完全掌握这种句型特点,即“主语+否定词+代词+动词”。二、归纳梳理。文言文中的某一个词,可以将几篇文章中的同一个词进行归纳再行比较,就可以全面掌握这个词在古文中的用法。

其次,在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觉的扩大阅读量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呢?关键的一步,就是将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来赏析、阅读,做到“言文结合”。其实,文言文本身都是文学作品,由于我们对它的肢解,才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枯燥不堪,只要我们能去品味其精彩,就一定能进入到文章中去。比如《史记》中的很多篇章在情节上都很生动,《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秦庭行刺,身被八创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身死,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郭解尚侠重义,到处为人排解纠纷,最后竟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杀害,其它如韩信、张汤、预讣、高渐离等人物, “鸡鸣狗盗”“卧薪尝胆”“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精彩的故事,在阅读与之相关联的故事情节中,学生真正会生发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另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对诵读的强化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这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是技巧方面的,比如对人物传记的阅读,就要注意抓住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谁又是主人公,写其他人对表现这个主人公的作用是什么,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为了表现这方面的特点写了他的哪些事,只要抓住了这些东西,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4
如果是课本原文的话
记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如果不是的话 可以背实词的解释
然后多做大概20篇会又很大提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4
不要死记硬背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第3个回答  2013-11-24
今年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测试,句子翻译将由以往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了。如何应对这一高考题型的变化,是摆在众多考生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平时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复习迎考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的贯彻来解决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翻译问题。
1.照录。古代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年号、书号、器物名等以及一些今天还沿用的说法,都可以在译文直接照录。如:
①永和初,出为和间相。 ——《张衡传》
②秦孝公据 函之固。 ——《过秦论》
以上句子中表年号的“永和”和表谥号的“秦孝公”译时都可直接照录。
2.对译,对译就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如:
①天下事(事情)有难(困难)易(容易)乎? ——《为学》
②乃使蒙恬北筑(修筑)长城而守(坚守)蕃篱。 ——《过秦沦》
3.替换。有些词在文言文里常用,在现代汉语里不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如:
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促织》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过秦沦》
4.拆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的词 义去翻译。如: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
“无聊”在该句中是两个单音词,译时应拆开,“无”应译成“没有”,“聊”应译成“依靠”,而不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词义“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同理,“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中的“具体”应译成“形体具备”,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则要译成“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5.省略。文言文里某些虚词,在现代汉语里没有合适的虚词来译或不必译,这时便可省略。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以上句子中的“夫”,是一个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之”放在主谓短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均可省略。
6.补充。文言文里成分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准确地翻译原文就应补上原文省略掉的某些词语。如:
①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之战》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
7.调整。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律作些调整。一般说来,文言文中的变序句在翻译时,应作相应的调整。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应译成“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这是一个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现象,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以上七种方法中①—⑤主要是针对字词而言的,⑥—⑦主要是指句法而言的。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一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翻译时必须恰当处理。
①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译时可采用保留或不保留本来的修辞手法。比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成“金子般的城”或“金属般的城”,因为现代汉语里没有这个说法,所以应结合上下语境将其译成“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同理,“处涸辙以犹欢”中的“涸辙”非指“干涸的车辙”而是比喻的说法,因而必须译成“处境艰难”之类才能切合文意。
②使用了借代修辞方法的句子。翻译时一定要译出本体来。如“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就必须译成“高官厚禄”,还有象“布衣”、“丝竹”之类的词也应该译出它们的本体。
③使用了委婉手法的句子。译时则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如“权起更衣”中的“更衣”,“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中的“会猎”,分别可译作“上厕所”、“作战”等。
另外,遇到用典的句子,则必须细心揣摩,准确理解,进而准确翻译。
当然,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并不仅仅就此而已,重要的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要领,从而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使得我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文言文的字词句译准、译通、译美,以提高应试中的得分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