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黄花叶病毒病是怎样传播的?

如题所述

发生危害:本病最初由Ikata and Kawai(1940)在日本的大麦上发现。

传播方法:在低于18℃条件下,可以通过土壤及汁液摩擦传毒,传播效率低。加入缓冲液10-3mol/LKC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钠(Na-DIECA),或叠氮化钠(Takanashi et al.,1967),3%K2HPO4(Takahashi et al.,1968),或10-4mol/Lρ-Nitrophenol(Kusaba et al.,1971)能提高病毒的侵染率。没有发现种子和昆虫传毒。

传毒介体:传毒媒介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是麦根中常见的专性寄生菌,它本身并不引起明显病害。多黏菌的休眠孢子直径为5~8μm,黄褐色,多成堆分布于根的皮层。根的表面可以看到成熟的休眠孢子堆形成的褐色条斑。休眠孢子在病残根中越夏之后,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接种试验证明,从病株根部组织分离出的游动孢子,可以侵染健苗根部引起发病,显示游动孢子本身带有病毒。游动孢子侵入之后,经过变形体阶段,形成不规则的波浪形游动孢子囊,通过逸出管释放游动孢子可进行再侵染,游动孢子一般在麦株生长发育的后期接合,在病根中发育形成休眠孢子。麦收后病株残根留在土中,成为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自然寄主:大麦Hordeum vulgare。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只能侵染二棱大麦Hordeum distichon、二棱裸大麦、多棱大麦、多棱裸大麦、瓶形野生大麦、野生六棱大麦、野生二棱大麦H.brachyartherum 等大麦属植物。不能摩擦接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雀麦Bromus japonicus、水稻Oryza sativa、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和烟草N.tabacum。其他禾本科植物如小麦属(Triticum)、山羊草属(Aegilops)、簇毛麦、小黑麦、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黑麦Secale cereale、燕麦Avena sativa、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早熟禾Poa annua、看麦娘Alopeculus acqualis等均不能感染。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病土离种子10cm以内发病率最高,发病亦早,随距离加大发病率降低,病期延迟。汁液接种时,以短期冰冻储存的病毒为毒源,加1~2倍量的磷酸缓冲液,接种不完全叶,在18~22℃和500lx光照下,每日照射10~12h,发病率可达90%(李志正等1981)。

一般于播种后20d左右开始侵染,主要侵染期30~40d,发病率随地温降低而减轻,地表温5.2~5.5℃时即不发病。秋季适当推迟播种或在无病田育苗移栽可减轻发病。侵染期温暖多湿有利禾谷多黏菌侵染,病毒发病重。二月低温减弱植株抗病力,可加速病害发展。连作五年发病率可高达 89.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