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产业参与了数以百计的全国各市县、各产业园区的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我们也研究过上千份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产业规划的实操经验和研究心得,我们发现,尽管各类产业规划,尤其是市县层面、园区层面的产业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有了质的提升,但有些地方产业规划依然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地区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简单总结,现阶段各地产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地区产业规划政府意志太强
一份科学的产业规划,应该综合考虑产业本身特性、趋势和地区基础条件,同时兼顾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地方职能部门、园区管委会长期参与地区/园区产业发展实际工作,因此在产业规划编制过程中,他们提的很多建议都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但术业有专攻,受产业特性、趋势了解不深以及相对“短视”的影响,政府有些建议也难免存在偏颇和缺乏市场基础。因此,一份科学的产业规划是专业的规划编制单位和地方各职能部门之间共同协商的结果。如果政府部门意志太强,执意要求规划编制单位严格按照领导思路进行产业规划,最终的规划有可能科学性不足,实操性有限。
第二、产业定位欠缺地区发展能力考虑,雷同性较高
国家从全局出发,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各地也十分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为地方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争取在新一轮的战略机遇中抢先发展,值得肯定。但一些地区完全不顾自身发展能力,简单复制或者响应上级产业发展建议,在地区发展能力与规划产业发展条件不匹配的情况下,强行规划相应园区或项目。很多时候的结果是园区建设停滞、产业招商不力、产业发展缓慢。仔细翻阅全国各地产业规划,会发现例如文化创意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几乎出现在全国各级别产业规划文本之中的奇怪现象。
三、产业研究不深,产业定位精准度有待提高
产业定位是对产业本身特性和当地具备该产业发展条件匹配的结果,只有匹配当地发展能力的产业才是适合的产业,才是科学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或产业选择一般包含两层内容,一是确定大的产业门类、二是确定具体产业链发展环节。例如,生物医药产业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以及衍生服务,而中药产业又包括药材种植、中成药等。一些规划编制单位对产业本身特性认识不够、研究不深,往往在产业选择时很难做的精准定位。产业规划切忌“大而全”,具体到细分环节、甚至是具体产品和项目的定位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
四、规划对当地优势特性挖掘不足
各地区产业规划对地区优势的描述几乎千篇一律的是:我们具备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在表达方式方面几乎也是雷同的。诚然,产业规划在介绍当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到以上地区属性。但中金产业认为,每个地区的核心优势是不一样的,地区产业规划优势挖掘应该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挖掘地区核心优势资源,甚至针对不同产业有可能核心优势是不一样的。在产业规划中,应重点突出核心优势,进行产业匹配纵向分析和地区优势比较的横向分析。目的是突出当地核心优势、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五、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竞合关系研究不够
每个地区/园区产业发展都不能独立于社会宏观经济环境和地区产业环境之外。加强本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其他地区产业发展竞合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方面,可以规避竞争。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在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自然资源优势方面存在很大相同之处,因此,当某一产业在市场需求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该产业是周边某市县的优势产业或未来准备重点打造的产业,那么产业规划应做相应规避。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例如依靠相邻地区优势产业,运用“补链”思维,延伸规划相应配套产业链条,共同完善区域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很可惜的是,一些地区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协调发展眼光和机制,各自为政,从而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