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人严谨的事例

如题所述

以我的经验,对工作严谨怎么说都不会是一个缺点,但是只是工作严谨的话还远远不能帮助你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并平步青云,社会环境是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论你在哪里工作都相当重要,别以为你工作能力出众,别人就一定要高看你一眼,因为每个人的利益取向都是不同的,所以如果你在工作环境中的利益取向和其他人有冲突,那你工作再卖力他也是看不惯你的,所以要想混得好,必须懂得如何让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共享或者绑定,也就是说你得到利益的时候,他人也能得到利益,这样其他人和你就永远站在一个战壕里,他看你永远是战友的角度,你就会越做越顺,越干越好。


其实我本人也是极为严谨的类型,尤其是工作的时候,眼里融不进半粒沙子。但是到家里以后完全是另外的样子,不然人是受不了的,必须张弛有度。其实工作严谨是对自己负责,并不是为了要别人看到你这样而认可你,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准则,你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过得去,和其他人怎么看你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有幸被领导赏识那是你的运气,如果没有也很正常,别太当回事

,把这个当做不断提高自己的一种自我要求更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严谨做事,谦和做人,坚定执着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这是甘晓华总师最为真实的人生写照。
1994年当我院校毕业,刚刚分配到某所,初识甘晓华,便被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细腻谦和中透露出的坚定执着所深深感染。我当时只知道他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博士,年纪轻轻就已是我们研究室主任。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究竟又有怎样的事迹,在而立之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在后来他们的交谈中,我逐渐了解到任何成功都没有偶然,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曾经下过乡、开过拖拉机、做过木匠的甘晓华院士,凭着对科学技术的无限追求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就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后又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出于对国防事业和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无限热爱,甘晓华来到了某所工作。
进入某所后,甘晓华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二研究室担任工程师,那时的某所,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对人才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也在客观上为甘晓华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充分展示能力素质的平台。这一时期的甘晓华成长也是最为迅速的,其自身的能力和品德也是他成为我军航空发动机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的决定因素。在这方面,我与甘晓华院士共事十余年来的体会颇深,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其顽强拼搏的创新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记得那是1996年,某型发动机因国外拒修,也不提供我们备件,使修复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此时甘院士挺身而出,他告诉我们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作为军队的科研单位不敢担当,那还要我们有什么用?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干!”正是在甘院士的勇气和决心的带动下,我们这个团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仅自主修复了该型发动机,而且对该型发动机进行了升级改进,提升了性能。这些成绩的取得,甘院士付出了无数心血,为了研究修理工艺和试验程序,他带领我们熬过了无数不眠之夜,这是怎样一位勇于担当不懈努力的科研工作者!
2000年以后,甘晓华先后担任某所科技处处长、副所长,研究院总师,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广阔的天地又给了他一番大有作为的新空间。
2011年,我室一份重要的技术报告想请甘院士帮助修改。此时他已是研究院的总师,同时也正在申请工程院院士,工作异常繁忙。我们真的担心甘院士没有时间审阅,会推掉我们的请求。当我拿着技术报告走进甘院士的办公室,看到甘院士正在奋笔疾书,我有点儿犹豫了。这时甘院士抬头微笑地看着我问:“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我不好意思地说:“甘总,我们有一份很重要的技术报告要上报机关,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甘院士很爽快地说:“我有一份材料需要马上写完,你放这儿吧,我尽快给你答复。”第二天一早,我刚刚走进办公室,甘总就打来电话让我去他的办公室。当我看到近两百页的报告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甘总的修改意见,我非常感动,眼前浮现出甘院士通宵达旦伏案工作的场景。这是怎样一位严谨细致的科研工作者和平凡可亲的领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辛勤的耕耘必然会带来收获的喜悦。正是有了甘于寂寞的不懈努力,如今,甘晓华终于迎来了人生事业的辉煌,2011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用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谱写的蓝天颂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严谨做事,谦和做人,坚定执着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这是甘晓华总师最为真实的人生写照。
1994年当我院校毕业,刚刚分配到某所,初识甘晓华,便被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细腻谦和中透露出的坚定执着所深深感染。我当时只知道他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博士,年纪轻轻就已是我们研究室主任。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究竟又有怎样的事迹,在而立之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在后来他们的交谈中,我逐渐了解到任何成功都没有偶然,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曾经下过乡、开过拖拉机、做过木匠的甘晓华院士,凭着对科学技术的无限追求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就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后又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出于对国防事业和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无限热爱,甘晓华来到了某所工作。
进入某所后,甘晓华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二研究室担任工程师,那时的某所,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对人才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也在客观上为甘晓华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充分展示能力素质的平台。这一时期的甘晓华成长也是最为迅速的,其自身的能力和品德也是他成为我军航空发动机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的决定因素。在这方面,我与甘晓华院士共事十余年来的体会颇深,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其顽强拼搏的创新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记得那是1996年,某型发动机因国外拒修,也不提供我们备件,使修复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此时甘院士挺身而出,他告诉我们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作为军队的科研单位不敢担当,那还要我们有什么用?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干!”正是在甘院士的勇气和决心的带动下,我们这个团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仅自主修复了该型发动机,而且对该型发动机进行了升级改进,提升了性能。这些成绩的取得,甘院士付出了无数心血,为了研究修理工艺和试验程序,他带领我们熬过了无数不眠之夜,这是怎样一位勇于担当不懈努力的科研工作者!
2000年以后,甘晓华先后担任某所科技处处长、副所长,研究院总师,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广阔的天地又给了他一番大有作为的新空间。

2011年,我室一份重要的技术报告想请甘院士帮助修改。此时他已是研究院的总师,同时也正在申请工程院院士,工作异常繁忙。我们真的担心甘院士没有时间审阅,会推掉我们的请求。当我拿着技术报告走进甘院士的办公室,看到甘院士正在奋笔疾书,我有点儿犹豫了。这时甘院士抬头微笑地看着我问:“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我不好意思地说:“甘总,我们有一份很重要的技术报告要上报机关,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甘院士很爽快地说:“我有一份材料需要马上写完,你放这儿吧,我尽快给你答复。”第二天一早,我刚刚走进办公室,甘总就打来电话让我去他的办公室。当我看到近两百页的报告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甘总的修改意见,我非常感动,眼前浮现出甘院士通宵达旦伏案工作的场景。这是怎样一位严谨细致的科研工作者和平凡可亲的领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辛勤的耕耘必然会带来收获的喜悦。正是有了甘于寂寞的不懈努力,如今,甘晓华终于迎来了人生事业的辉煌,2011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用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谱写的蓝天颂歌。
第3个回答  2021-03-29

少一个马掌钉

  这个著名的传奇故事出自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

  他1485年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击败,这场战斗决定谁是英国的统治者。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了一个马夫备了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时间砸出两个。”“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凑合?”“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它几个牢实。”“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俩头上的。”

  两军交上了锋,理查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冲啊!冲啊!”他喊着,率领部队冲向敌阵。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几个自己的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理查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掉头战斗。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跳起来逃走了。理查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亨利的军队包围了上来。他在空中挥舞宝剑, “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们自顾不暇。不一会,亨利的士兵俘获了理查,战斗结束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钉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10-20
给加西亚的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