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小学生身体健康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如题所述

我觉得小学生不光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
1、身体健康无非就是要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不能伤及脾胃,因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对于小孩子的身体成长期很重要,不要熬夜,
2、心理健康,时刻告诉孩子学习是快乐的事情,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而要根据兴趣而引导,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同,所以根据兴趣很重要,尽量不要玩手机,因为手机里很多内容确实很伤害孩子
《九张棚》为你回答,希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7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有目的、有计划的增进学生有效适应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般说来,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一般可以通过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加以解决。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基础——团体动力学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一般以团体为单位而开展,因此团体动力就成了设计与实施心理辅导活动时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团体动力包括四个系统(夏林清,1994)。
1.个人系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模式。
2.成员系统: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特别是班级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与行为。
3.团体系统:学生字学校环境中,特别是班级团体环境中,彼此互动状况与人际行为。
4.团体作为一整体的系统,整体的学生行为表现所呈现出的团体气氛与特质,团体的表现视为一个整体所得的观感。上述4个系统是互相重叠,在课程设计时,要注意观察与了解所要实施班级的团体动力,即要考虑在4个系统层次上学生的互动状况与影响效果。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原则
中小学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内容,大体可分为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及生活适应性辅导等四个部分,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原则主要有:
1.倾听、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级辅导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
倾听是辅导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倾听的主要技巧有:高度注意,耐心,不轻易打断对方,有真诚的理解和必要的反馈,善于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
2.接受性原则——根据学生心理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和要求时不应过高或过低,应切合实际,以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为原则。
3.体验性原则——使全体学生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中,根据不同辅导目标,积极地有意识地体验不同的情感变化,其目标是使学生能把课堂中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4.激励性原则——在活动中,学生有时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应想办法打消学生的失落感,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
5.主体参与、成员互动的原则——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位旁观者,更不是一位说教者,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心理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学生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体,通过训练尽可能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回馈,从而促进成长。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
1.暖身活动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要达成目标,应先创设一个安全、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放松的状态表达的观点想法,暖身活动的选择应考虑两个因素:能否激发学生的动机;能否营造一种开放、接纳的气氛。
比如设计《突破常规》这个主题的暖身活动,我们可以做心理暗示,辅导员可以这样说:请大家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轻轻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其实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人脑的潜能是无限,有些人一辈子只发掘了十分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现在你想象自己额心有一团热气在慢慢扩散,这是智慧之光,可以让你充满力量,现在请大家慢慢睁开眼睛……
这样的导入不仅自然,也可以让学生有个放松的过程,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暖身活动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提问等等,总之要根据主题选择最适合的。
2.创设情境(设计活动)
这一环节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设计的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具有可实施性。我们高中生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所以可以设计一些人格方面的课程,比如悦纳自我、实现自我,情绪方面的主题,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控制情绪,以及青春期的问题,如早恋、友情与爱情,帮助他们健康度过青春期。
3.引发领悟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不是老师的说教课,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体验、相互交流中促进自身成长,要注意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分享,老师不要过早地开放自己,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开放。
例如在设计《情绪》主题的时候,我们不用直接讲出不良情绪的影响,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不良情绪的案例,根据案例提问,如“你遇到这种事会产生什么消极情绪和行为?”“你陷入情绪深渊用什么方式宣泄?”“请大家给还没有走出情绪深渊的同学想想办法,帮助其克服不良情绪。”
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有个引导,而且让他们帮具有不良情绪的同学想办法,使学生回答有种安全感,更开放自己,毕竟是帮别人,没有涉及到自己本人,从而使回答更具真实性。
4.整合经验,回馈延伸
在活动课结束之前,给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所得进行分享、整合,这样不仅能强化本课时的内容,还为下一主题打下基础,为此这一环节具有回顾和前瞻的作用。
辅导效果的取得单靠课堂活动远远不够,布置一定的作业,当然,不一定是书面作业,最主要的还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鼓励学生把课程中的领悟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心理课的质量。
另外要上好一节心理课还要具备一些辅导技能,目前来说主要有头脑风暴、难题解决办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演讲会、报告会、参观访问、影视观赏等,一般根据活动目标和参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运用最多的是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三种,后两种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这里重点解释一下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指小组成员不受实际限制集思广益的一种技能。头脑风暴的理论基础是人们常因假想的禁忌对他们的创造性施加不必要的限制,这些禁忌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可以做出改变,一旦思想可以敞开,成员可以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在头脑风暴这个过程中,各种想法不备品评和指责。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成员的防御感。
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不是一个道德、价值的灌输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他的责任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心理课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只有让学生参与,切身体会,才能让他们学有所得,领会人生道理,学会自我调节、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