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什么?

如题所述

你看这个行不行。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重灌输而轻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唱“独角戏”,对学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是带着耳朵来到课堂,这样很难适应现在的社会,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作为一种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但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关注过程的价值,也不能脱离过程来追求纯粹的活动结果。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究竟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结合案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脱离“做”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玩转小陀螺》这个案例,通过玩,让学生在玩中亲历科学、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玩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依附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玩中激趣,玩中生疑,玩中探究,玩中反思,玩中拓展。

让小学生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能力。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亲历实际情景的时空,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及时总结。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只要学生说说与要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

二、兼顾结果,拓展学生的视野。

任何教育活动或课程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但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而言,只能兼顾结果,而不刻意去追求活动结果或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活动主题的实际,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形成对有关事物或事务的基本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关注过程就是关注了这种“无形的”活动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