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在孙子立功后,为啥会说这样会害他家破人亡?

如题所述

李敬业(徐敬业)是唐开国功臣英国公李勣(徐世勣)的孙子,李勣其实就是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徐敬业年少时就喜欢骑马射箭,而且胆子很大。冯梦龙的《智囊》里就有一个关于徐敬业平定匪患的故事。

一、虎胆英雄只身擒贼平定一方

说得是唐高宗李治时期,有蛮族人聚集在全州境内抢劫,官兵清剿失利,后来朝廷派徐敬业去处理。徐敬业到任后贼寇们非常惶恐,但徐敬业没急着去处理这个事,等其他事忙得差不多了,问了问贼寇在何处,就只带了两个佐吏随从渡河前往贼寇的巢穴,并没有带大量官兵去围剿,周围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而贼寇见只有几个官差而来,就闭上营门隐藏起来。徐敬业没有丝毫害怕,仿佛去给别人拜年一般,径直走进贼窝。他对这些贼寇说,朝廷知道你们都是被贪官污吏害的,都回家种地去吧,回去晚了就被当做盗贼抓起来了。然后他责备贼寇首领为何不向官兵投降,将其打了几十棍就打发走了,从此后全州地界太平如初。大名鼎鼎的名将李勣听闻孙子的事迹后,也连称这孩子胆子太大了,就是我去了也不敢这么做,但将来害得我家破人亡的也是这个孩子。



其实李勣不止一次说过徐敬业是个“祸害”,也曾经想将这个小祸害给除掉,避免日后惹祸。李勣干过瓦岗寨的军师,大概会点相面,他发现自己这个孙子面相不好,会毁了自己的家族,小的时候就想处理掉他。

有一次,他叫敬业到树林里去追赶野兽,趁机乘风放火,想把他害死。敬业知道没有躲避的地方,立刻把马杀死,剖开马腹,把身体伏在里边。大火过后,他昂然挺立,好像被血洗过一样,英国公看到这副模样,感到十分惊讶,不忍继续害他了。但李勣的预言果然成真,徐敬业谋反让自己家族家破人亡,徐敬业为何谋反,这就要从武则天上台说起。

二 “职场”受挫,扯大旗反周

武则天上台后,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徐敬业)和他的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而获罪,李敬业被降职为柳州司马。后来这些人在扬州举行聚会,人人都因为被降职和免官而感到愤懑,于是便预谋作乱,竖起恢复庐陵王李显为帝的旗号反叛武周。



这群人除了以恢复李显的帝位为借口之外,还散布谣言说武则天的二子李贤并没有死,而是在扬州避难,并扬言正是李贤任命徐敬业为这次叛乱的主将。然而徐敬业虽名为主将,也是真正的大将军李勣的孙子,其自身才能却有些枉为名将之后,才干与祖父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事实上,此次谋乱的人当中,只有魏思温一人算得上有些军事头脑,他曾是朝中的监察御史,曾二度被贬,能文能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此次叛乱中的幕后主谋。正是他策划用计控制了扬州。十天之内,竟然招募到了10万余兵力,并且寻找到一个外貌与太子李贤相像的人,谎称“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以此来获取更多的人心。

朝中的武则天听闻徐敬业在扬州作乱,遂命令刘行举、刘行实兄弟二人与之对抗,并任命左玉铃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总管,携军30余万,与徐敬业的叛军对峙。然而,与叛乱初始时雷厉风行之势不同的是,到了真正与武则天的平叛大军对峙之时,徐敬业却没了主张。这时候,他又不得不让魏思温站出来策划下一步谋反的战略。

三、毫无远见和胆识的造反首领

叛乱的旗号打起来了,朝廷的平叛军队也马上就要开赴扬州,面对此情此景,徐敬业继续制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而在此事上他的两大军师却出现了分歧。魏思温认为徐敬业应该先进攻洛阳,让天下人知道此次叛乱是为了恢复李氏王朝 ,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加入,反叛成功的筹码也就大大增强。然而薛仲璋却主张先攻克常州、润州,固守金陵,因为金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富有王气,等到金陵稳固之时再北上,就算真的在北进的途中败下阵来,也还留有退路。



事实上如果徐敬业肯趁着假李贤的号召力一鼓作气攻下洛阳,然后逼迫武则天退位,那么就可以向天下人展示徐敬业的确是要匡复李唐社稷。那些忠于李唐的人们自然就会望风景从,利用李唐旧臣的力量,徐敬业他们才能拥有与掌握全国资源的武则天对抗的实力。

但是如果徐敬业起兵之后直奔有“王气”的金陵,然后在那里偏安一隅,并不急着逼武则天退位,那么大家自然明白所谓匡复李唐无非是徐敬业叛乱夺权的一个幌子而已。唐朝初期军队大多集中在关中地区,而其他地方的军力十分薄弱,尤其是此时地位还并不重要的江南一带,兵力更是少得可怜,即便攻下金陵仅凭徐敬业的军队也无法抵抗自关中浩浩荡荡而来的平叛官军。如果得不到实力雄厚的大批李唐旧臣的支持,那么徐敬业的军队很快就会被官军打败。

可是徐敬业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更没有胆识,他置魏思温的建议于不顾,而是采用了薛仲璋的策略,因为“王气”二字实在太让他动心了。他下令唐之奇守在江都,韦超在都梁山屯兵,其弟弟徐敬猷则屯兵淮阴。面对徐敬业如此摆兵布阵。魏思温已经感觉到了失败的不可避免,分散的兵力如何抵挡武则天派来的大军,他怅然若失。

就这样,徐敬业率领主力军开始攻克润州。因为润州本就是个很小的地方,所以这次他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就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润州刺史李思文,他跟徐敬业是叔侄关系,徐敬业本想借着这层亲戚关系说服李思文也加入自己的反叛行列,可事实却并不如他所愿。李思文非但没有归入徐敬业的队伍,反而向朝中的武则天禀报了事态的发展。李思文最终还是因为兵力不够而被叛军擒获,按照魏思温的意思本应将其杀害,可是徐敬业却念在叔侄一场的关系上免其一死。

四、兵败被杀,李姓改徐姓,家族遭灭顶之灾

十一月,武则天任命的扬州道大总管李孝逸率领30万大军在高邮与徐敬业带领的叛军进行决战。徐敬业一方先占据上风,赢了数仗。但是李孝逸很快调整了战略,改用火攻。而叛军的士兵也已经十分疲劳,人心也有些涣散,于是在李孝逸风助火势的强力进攻下,徐敬业的叛军大败。徐敬业深知自己战败,便带领轻骑入江都,将家人接出一同逃往润州,准备出海逃到高句丽避祸。然而当徐敬业一行人逃至海陵准备渡海的时候,却又遭遇了大风困阻,一时间进退不得。



他手下的部将王那相见徐敬业连逃亡的路都被封堵了以后,为了自己的生存,便将徐家兄弟二人杀害。徐敬业、徐敬猷的首级被王那相交了出去,魏思温和唐之奇也被捉拿,骆宾王不知下落,被叛军占据的扬州、润州和楚州也重新回到了官军的控制之下。至此,徐敬业叛乱彻底失败。

此次扬州起事从宣布叛乱到平定叛乱前后不过四十余天,虽然平定这样的叛乱对于武则天来说是轻而易举的,然而此次叛乱还是激起了她内心留存已久的不快。当年唐高宗在立后的事宜上摇摆不定,不知道封谁为后才更有利于大唐的基业。

这时候,徐敬业的祖父李勣的一句话,让唐高宗有了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对此武则天心存感激。然而让武则天心中怀恨的是,日后的李勣却帮助唐高宗将李义府拉下了台,要知道当时的李义府可是武后眼前的爱臣。



徐家因功被赐予李姓,却胆敢在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候起兵作乱,这让本就不快的武则天更激起了心头的愤怒。这次她不再忍让,凡是与她的权威作对的人通通难逃一死。武则天认为直至扬州起事,徐家对大唐的不敬已经超过了曾经的功劳。她毫不犹豫地下旨查抄了徐家,收回李姓。不仅如此,还下令将李勣的坟墓挖开,并削免他的官爵。徐家终因徐敬业的作乱而通受了灭顶之灾,只有李思文一人不但幸免于难,还被提升了官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