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

如题所述

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戏曲的繁盛与变革

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看似纷纭莫测,其实发展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它的五个发展阶段,既紧密相联,又各有区别,各见侧重。纵观全过程,贯穿一条戏曲发展主线——一般规律;横看各个发展时期,则又有自己的鲜明特性。从隋唐以前的准备时期,逐步演进到明清繁荣昌盛和变革创新时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下边述介明清戏曲发展的一些重要情况。

(一)、中国戏曲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清季地方戏的发展,突破了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了“板腔体”的“乱弹”形式,使中国戏曲从南北曲系统逐步深化为地方戏系统。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它使自己从旧的桎梏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那些新兴的地方剧种显示了无限生命力,就是那些古老剧种,也随着形势的推进,莫不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这样,就使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多样化,发展前途更加宽阔。这种变革的新趋势,一直发展到近代。它随着历史新时期的出现,就以更加深刻、更大规模出现在近代剧坛上。十九世纪后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潮既冲击着传统诗文界,也冲击着戏剧界。当时就有许多地方在尝试着利用传统戏曲的形式,来表现当前的政治斗争,为传统戏曲的改良作了舆论准备。二十世纪初叶,这种戏曲改良即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它们用戏曲来揭露清王朝的腐败,要求富国强兵和抵抗外来侵略,提倡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等等。

从这种发展趋势中,人们可以引出不少有意义的启示。

第一、戏曲的兴盛发达或者停滞僵化,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决定因素在于,戏曲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的需要。昆腔的由盛而衰和地方戏的全面兴盛,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昆腔由民间进入宫廷王府,并沦为统治阶级的消遣品和封建舆论工具时,自然会有新的声腔剧种来取代它。而地方戏的兴盛,也正是由于它的大量剧目(包括历史剧目和社会剧目)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清代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第二、一种声腔的生命力,还表现在自己具有较大的融合力和适应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同当地土调结合,才能吮吸民间艺术精华,创造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腔,从而博得人民喜爱。例如弋阳腔,原初也是民间小戏,因能“改调歌之”、“错用乡语”、“只沿土俗”,比较灵活,所以能发展演化而成为遍及南北的大剧种。京戏则更善于汲取众长,把各地皮黄系统的声腔熔于一炉,因此,就能发扬光大。而昆腔,由于格律限制过严,节拍旋律变化又小,加上歌唱上尽是“清柔婉折”,所以难于在广大群众中流传扎根。

第三、要一个剧种经久不衰,一定要面向群众,并且不断变革创新。再举昆腔兴衰历史来说明这个问题。当昆腔在江苏昆山一带兴起,并能风靡一时,其原因,正是它以革新者的姿态出现于明代剧坛上的缘故。昆腔发展到清代,它以“雅音”自居,“不屑为新声以悦人”,故步自封,那么,它的衰颓的前途也就必然的了。

(二)明、清剧坛上的重要作家、作品

在清代地方戏勃兴之前,明、清两代剧坛上一直是昆山腔、弋阳腔并立,互相媲美争胜。因此,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自然地归属于这两大声腔系统。当然也还有两大系统之外的杂剧。

①两大声腔的概况:

这里所说的两大声腔,就是弋阳与昆山两个大的声腔系统。以下着重介绍它们的作家、作品简况——

先说弋阳腔系统

弋阳诸腔,是明代民间戏曲的一股洪流,不仅在表演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戏剧文学上也有其独特的成就。但他们的演出剧目,由于剧本散佚,已难窥全豹。但知道属于弋阳腔系统的剧本数量曾经是很多,现存完整剧本尚有十余种,如:《高文举珍珠记》、《袁文正还魂记》、《刘汉卿白蛇记》、《吕蒙正破窑记》和《观音鱼篮记》、《鲤鱼记》等。还有载于各戏曲选集的散出或见到各种数据中的剧目共达100种左右。在这些剧作中,有相当部分直接继承了宋元南戏遗产,并作若干加工和创造。如对《荆》、《刘》、《拜》、《杀》、《琵》五大传奇和《金印记》、《千金记》、《绣襦记》等名作,都进行了“改调歌之“。还有一批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比如《桃园记》、《射鹿记》、《草庐记》、《古城记》、《七胜记》等三国戏,《小秦王三跳涧》、《薛仁贵白袍记》、《金貂记》等隋唐戏和敷演伍子胥故事的《临潼记》、《昭关记》,敷演杨家将故事的《金涧记》等。弋阳诸腔还有一部分作品,是根据笔记小说、说唱艺术和民间传说改编或创作的。如《升仙记》、《鹦鹉记》、《荔镜记》、《香山记》、《苏六娘》和《易鞋记》、《何文秀玉钗记》等。这些剧目组成了弋阳诸腔丰富多彩的舞台面貌,表现了题材广宽,风格多样,显示了民间戏曲的多方面的表现能力。

弋阳诸腔的作品,除小部分知其作者之外(约有25人),大部分作者佚名,可能多数为集体创作的产物。这是弋阳作品的一大特点。在知其姓名的作者中,大都也是“词家略通文墨者”的不扬名的下层文人。这些作家的文学修养,可能不如昆山腔作家,但他们接近劳动人民,熟悉民间艺术。因此,所撰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观点和艺术趣味。其中,当然也有提倡封建伦理或宣扬迷信思想的剧本,如《鹦鹉记》和《香山记》等,是应当扬弃的糟粕。

再说昆山腔系统:

昆山腔革新之后,受到广泛欢迎,导致我国戏曲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代。大约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明嘉靖后期)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清乾隆前期)前后200多年中,是传奇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时代。在共和国文化部编辑的《古本戏曲丛刊》一、二、三辑中,就收录了明代传奇3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昆山腔传奇作品。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广泛:有现实题材,有历史题材,还有社会生活题材和家庭婚姻题材等等。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传奇传时事”。例如,有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戏”《西洋记》和徐应干的《筹虏记》,有反权相、反宦官的“政治戏”。这以新昆山腔开山之作梁辰鱼《浣纱记》为开端,接着就大量出现了反权奸内容的戏。如反严(嵩)党的王世贞《鸣凤记》(一说为其门人所作)、秋郊子《飞丸记》和李玉的《一捧雪》,以及反魏(忠贤)党的三吴居士《广爱书》、李玉《清忠谱》和清啸生《喜逢春》等,都属于此类作品。在反对历史上权奸的题材方面,又有朱佐朝的《渔家乐》和周朝俊《红梅记》等等,都是很受欢迎的名剧。还有反对黑暗吏治的“清官戏”,如朱素臣的《十五贯》等,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以汤显祖不朽名著《牡丹亭》为代表的,通过婚姻题材批判封建伦理的许多剧作。如高廉描写女尼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故事的《玉簪记》,王玉峰根据王魁负敫桂英故事改编的《焚香记》和薛近兖根据唐白行简《李娃传》改编的《绣襦记》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昆腔传奇剧作,不仅在当时有广泛深刻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戏曲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借鉴作用。当代被搬上银幕的戏曲片《十五贯》和由《红梅记》改编的《李慧娘》等,就是一些很好的例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0
中国戏曲艺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优”和“倡”,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在宋朝时期,出现了“杂剧”,在明朝万历年间,浙江绍兴一带又出现了“南戏”,这是戏曲的雏形。而戏曲的真正成熟,是在元朝。
元朝时期的戏曲,以“杂剧”为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曲”,另一种是“小曲”。大曲是以歌舞为主,小曲是以说唱为主。小曲在元朝时期又分为“嘌唱”和“唱赚”。嘌唱是词牌子,唱赚是曲牌名。嘌唱和唱赚合在一起,就是元杂剧。
元杂剧的形式,是以唱为主,说白为辅。一个演员,一场一角,代表着一出戏。元杂剧一般可以分为四折,每个折子里又有若干个“楔子”。“楔子”就是一段独立的小唱段,一般放在折子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放在折子的中间。四折一场戏,是比较完整的戏曲单元。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有“旦本”和“末本”之分。旦本是由女主角主演的戏,末本是由男主角主演的戏。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是抒情的部分,由演员歌唱;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科范是剧中人物表演的动作部分。
元杂剧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等。这些剧目在元朝时期非常流行,到了明朝时期,虽然数量减少,但质量仍然很高。明朝时期的戏曲,以“传奇”为主要形式,可以分为南戏和北杂剧两种。南戏是以浙江温州为中心的南方戏曲形式,北杂剧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戏曲形式。
清朝时期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京剧是在明朝南戏和北杂剧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地方戏曲的特点形成的。京剧的表演风格独特,行当分工细致,曲调丰富优美。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和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先秦萌芽、汉唐发展、宋元成熟、元明高峰、明清繁荣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戏曲形式和特点都不同,但都体现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第2个回答  2020-10-05
南戏,北宋时期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因此有称作“永嘉杂剧”。初期的南戏剧情简单,只需要三四个演员,多用小曲演唱。南戏的角色主要是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演唱的形式既有独唱、接唱,又有合唱,非常灵活。

杂居是元代北方地区的一种兼有歌舞、对白而且能表演故事的短剧。每本四折,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四折戏中,演员要用不同的宫调演唱。其中男主角叫正末,女的称正旦,配角有外末、冲末、外旦、净等。

明清的传奇起源于唐代的传奇文学。明清的传奇指的则是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戏曲。清代还出现了上百种的地方戏。其中著名的有昆曲、余姚腔、海盐腔、戈阳腔、乱弹腔、秦腔、楚腔、三簧腔、柳子腔、滩腔、弦索腔等。各种地方唱腔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回顾我国戏曲产生、发展的历史,也就等于回顾了优伶走过的历程。优伶(后来称戏曲演员)从最初专供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逐渐下移,成为下层民众娱乐身心的艺术表演者。这也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