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的地理环境

如题所述

歙县境内早元古代期,为沉积数千米的浅海碎屑岩地槽区。吕梁地质运动后,地壳褶皱隆起,形成走向北东的褶皱基底构造层。印支期、燕山期境内造山运动强烈,伴随有大量酸性、中性岩浆活动,形成黄山、许村、徽城、佛岭等地花岗岩体;周家村以北,杞梓里、三阳以南,以及仰坦至小洲的安山岩、流纹岩等地火成岩体。第四系新构造运动中,地层发生强烈倾升,河流改道,形成一至二级和三至四级阶梯,渐江、丰乐河、布射河、富资河、扬之河、练江两岸分布有第四系红色粘土,近代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河谷两岸阶地和河漫滩。境内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系均有地层形成,特点是南部地层古老,北部较为年轻。境内地层比较齐全,岩石种类繁多,岩性差异很大,地貌景观各异。
西北有黄山耸立,东至东南被天目山、白际山屏蔽,位于皖浙边境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为天目山主峰,海拔高度在安徽省内仅次于黄山。 地处皖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
气温 歙县在1960—1987年的28年中,年平均气温为16.3℃,区域分配沿河谷、平贩一带高,南、北山区低,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为-12.7℃(出现于1970年1月15日);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7.9℃,极端最高气温为40.8℃(出现于1978年9月3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10℃,80%保证率的初日在3月15日,终日在11月15日,持续236天,积温为5174.7℃。
地温 歙县多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8℃,地中(10厘米深处)温度为17.8℃,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16.3℃(1977年),极端最高温度为70.9℃(1978年)。
降水 歙县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54.3天,降水量为1536.2毫米,属皖南多雨区。其中,处于作物生长的暖季 (4—10月)降水量为1131.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6%,冷季(11月—次年3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6.4%。年最多降水量2264.4毫米(1983年),最少1159.2毫米(1963年),极差1105.2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为78%,各月变幅较小,在75—81%之间,4—7月最高,达79—81%,12月至次年2月最低,仅75—76%;年均蒸发量1270.0毫米,年干燥度为0.71。
日照 歙县日照时数,按30度南计算,可照时数为4426.3小时(闰年4437.4小时),实际日照时数为1928.3小时,约占可照时数的44%。7—10月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54%,最多日照时数为8月,平均占可照时数的59.8%,个别年份达80.7%(1967年),最少为3月,占可照时数的32%,1960年3月只占17%;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3.1千卡/平方厘米。其中,4—10月,太阳辐射量为79.7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71%,月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4.4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为5.9千卡/平方厘米。
霜雪 平均初霜期11月10日,最早初霜日10月24日(1968年)。平均终霜期3月23日,最迟终霜日4月14日(1970年)。多年平均无霜期230.9天,最长无霜期253天(1972年),最短无霜期208天(1960年)。从地区差异看,城区附近无霜期长,南北山区短。平均年度积雪9.9天,最长27天(1977年)。1971年无积雪,终雪期一般年份在清明前后,1987年4月14日下雪,为近28年来的最迟终雪期。 歙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是河水,也有部分山峰顶部的天池、天湖水;地下水有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歙县水资源总量为22.13亿立方米,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其水文特性深受地形、气候影响。山地、谷地与其过渡地带之间,年降雨量的差值分别为250毫米和200毫米;而丰水、枯水与其过渡季节之间,季降雨量的差值则分别为350毫米和220毫米。降雨量的地域、季节分配,差异显著。歙县地表、地下水,属山泉、矿泉水,已发现含锶偏硅酸等多种优质矿泉水。
歙县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东南部白际山脉三部分。其中,除富溪乡滔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属青弋江水系外,其余均汇流新安江,统属新安江水系。 新安江自徽州区入境,纳练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东南流,于街口流入千岛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