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一诺”出自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季布一诺”的成语故事(典故)出自《史记·季布栾列传》:

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扩展资料:

季布一诺典故给人的两点启示:

我们为人处世,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待人往往可以使他人也成为讲诚信的人,这是更高境界的诚信。

古人说:一诺千金,这是指季布,季布一诺千金,从此后人以此为交友的信条,说明只要有一个承诺,纵是粉身碎骨,生死不顾,也要履行自已的诺言。 当时楚下有一句话:黄金百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只要答应了的事,纵有太多的困难,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到。

这代表了人生的信条,如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也不过是为了一个承诺,看过《侠客行》的朋友也知道,谢烟客的玄铁令在江湖上何等珍贵,原因是因为谢烟客言出必行,谁得了他的玄铁令,他就会为他做一件事,无论什么事,这些当然有夸大的成份在内,但是古人崇尚诺言,古时对违反诺言,或是不履行承诺的人很是看不起,认为这些人不值一交,不足以共事,也不足以为谋。 《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政治十分黑暗,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还要负担沉重的官差、徭役。季布心中仰慕古代的游侠,立志当一个“除恶济贫”的人。他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决心做一个说话讲信用,行动讲效果,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人。长大后,他成了身材魁悟,武艺精良,说一不二的青年,很受大家器重。为了躲避差役,季布干脆离家出走,沿着长江四处流浪,他沿途帮助穷苦人民,主持正义,凡是他答应过的事情他一定做到,在长江中游一带很有名声。老百姓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这个谚语就演变为成语”一诺千金”。 季布遇上楚霸王的农民起义军后,就兴冲冲地参了军。楚霸王项羽听说季布到了军中,亲自召见了他,任命他当了将官。季布作战很勇敢。经常带领士兵冲在最前面,缴获敌人的旗帜最多,起义军里都把他称作“壮土”。不久,他就成了起义军中的高级将领。 楚汉相争时,爆发了“成皋之战。”楚霸王项羽命令季布押解汉王刘邦的父亲太公。项羽对刘邦喊道:“你若不急速退兵,我就把你爹用油锅烹了!”刘邦一看,自己年迈苍苍的老父亲被绑在高车上,后面是季布雄纠纠地骑在战马上,楚霸王的兵多得数也数不清,只好说道:“我与楚霸王是一起分封的诸侯,互相之间约定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也就是项王的父亲了。项王果真要烹我父亲,那最好就分给我一碗肉吧!”多亏项羽的叔叔项伯在旁边劝说,项羽才没有把刘邦的老父亲下油锅。 公元前203年,成皋之战在汜水(今河南省荣阳县汜水镇)决出胜负。楚军在渡汜水的时候,刚刚渡过了一半就遭到汉军的突然袭击,被打得大败,粮草物资都被汉军缴获,损失惨重。第二年,楚汉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楚军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并被彻底击溃。最后,楚霸王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自杀。汉王刘邦统一了中国,他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 刘邦把父亲太公尊为太上皇。他想起季布押解太公的情景,一股怒火从心中升起,恨得咬牙切齿。他让大臣去查明季布的情况,但谁也不知道道季布的下落。于是,他发布了“通辑令”缉拿季布,说“谁抓到季布就赏给千金,敢于匿藏季布的要诛杀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这时,季布已经逃到了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躲在好朋友周氏的家里。他见到了城门口悬挂的通辑今后,立即转回到周氏的家里,躲在屋予里发狠地磨着宝剑,决心要冲出去拼个鱼死网破。主人周氏轻轻地敲门进来,见这情景皱一下眉头,低声问道:”知道通辑令啦?”季布抬起头睁圆了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重重的点了一下头。周氏叹了一口气,慢吞吞地说:“现在你急.我也急,还有一位比你我更急,那就是皇帝!你是楚霸王下面的一员勇将,又是个大个子,很多人都认识你。如今将军在我家,如果不愿听我的话,我只好先去自首,免得他人受连累。如果愿意听我的话,我倒是有一条计策献上”。季布想一想,丢下手中的宝剑,斩钉截铁地说:“愿意听从安排!”周氏高兴地说:“这就对了。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决定答应别人的事情不会有反复。我现在要把你装扮成奴隶, 运到山东去卖给朱家。他虽然是一个大财主,却是一个行侠仗义的性情人,而月与朝中几个大臣很有交情。世上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恐怕只有他才能够救你。你从将军到奴隶,地位有了天壤之别的变化,凡事一定要忍耐,动不得性子。”季布听了,又重重地点了一下头。于是,周氏把季布剃成了光头,换上粗麻布的破烂衣裳,去和家奴住在一起。 第二天一清早,周氏把季布和几个家奴关进了柳条马车,自己骑上马押解着,向山东出发了。一连走了好几天,才到了山东朱家的府上。周氏也不计较价钱的多寡,把奴隶全部卖给了朱家。他指着季布对朱家说:“这个奴隶性子刚烈,希望先生多多给予照顾。”朱家仔细一看,认得这个奴隶是季布,就笑着答应了。周氏走后,朱把季布特意交待给儿子,说:“你负责照管这个奴隶在田庄里劳动,他能干多少都随他的便。有一条你记着做到:他必须与你同桌吃饭!”交待清楚后,他就坐上马车到洛阳去了。 朱家来到洛阳,求见汝阴侯夏侯婴。夏侯婴见到老朋友分外高兴,忙设宴款待。席上,朱家问道:“不知季布有什么大罪,皇上要派您负责缉拿他?”夏侯婴回答说:“季布屡次为项羽去围困皇上,皇上怨恨他,志在必得。”朱家又问:“依您看,季布算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夏侯婴说:“平心而沦,季布也是个人才,作战勇敢,为人讲信用,心地很公平。”朱家趁势建议说:“这就对了。做臣下的人,都会各为其主。过去,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他为项羽出力,那是在尽他的职责。皇上与项羽也曾约定为兄弟,淮阴候韩信等一大批人,也都当过项羽的将官。如果项羽的臣下都该杀,哪能杀得了那么多!如今皇上一统天下唯独要凭自己的私怨在全国通辑一个季布,怎么表示团结天下人共同治理国家的宏图呢?如果季布被逼急了,北方可以投靠匈奴国,南方可以去南越国,那岂不是把名将送给敌国吗,君侯!您应该把这个道理向皇上奏明啊!” 夏侯婴听了朱家的一席话,频频点头,他心里也知道季布必定会在朱家那里,因此就决定做个顺水人情,爽快地答应丁朱家的请求。此时,刘邦还住在洛阳南宫,没有迁往长安。夏侯婴是刘邦年轻时的同乡好友,曾经与刘邦一同起兵,在汉军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被封为汝阴侯。凭着与刘邦的亲密关系,夏侯婴第二天就去见了皇帝,把朱家教他的话一五一十的奏给刘邦。刘邦历来是一个”从谏如流”的君主,立即答应撤消通辑令,赦免季布,封季布做了“郎中”的官。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即位,惠帝的母亲吕后执掌朝政。这时,季布已经升任中郎将,是领兵大将了。汉朝北方的敌国匈奴,得知汉高祖去世的消息后,蠢蠢欲动。匈奴王派使臣送来了一封国书,在书信中用污言秽浯大骂吕太后。吕太后看完书信后脸都气黑了,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回击匈奴。上将军樊哙是吕太后的妹夫,也是朝中的首席大将。他首当其冲的发言,大言不惭地喊道:“为臣愿意带领10万大军去把匈奴踏平荡尽!”几乎所有的将官都要奉承吕太后和樊哙,连声说道:“上将军所言汲是!” 季布一听这话非常气愤,义正辞严地说:“樊哙是在胡说八道,应该受到制裁!当初,汉高祖带领40万大军征匈奴,还被匈奴幽在平城,难道樊哙不在场吗?现在他说可以用10万兵荡平匈奴,完全是当面欺君!前代的秦朝就因为征发民夫准备讨伐匈奴,导致了陈胜起义。如今国家的创伤还没有平复,樊哙就来曲意奉承,妄动刀兵,这是在动摇国家的根基,制造不应发生的动乱!” 季布这一番话,说得在朝的大臣面面相觑噤若寒蝉,朝堂上下鸦雀无声。吕太后十分生气,咬着牙齿宣布“散朝”。她回到后官,还坐在床上生闷气。身边的太监轻声问她:“太后是想处罚季布,还是想再议征伐匈奴的事?”吕太后站起来踱了几步,无可奈何地说道:“这件事就算了吧!季布讲的是真话,他是个诚实人。 引自《诚实正直的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 参考资料: http://www.cnlg.cn/xyl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2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4-26
1、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的一句诺言,表明一个人信用的重要。
2、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白话释义: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
3、典故:秦朝末年楚地一个叫季布的人,信守自己说过的话,得到大家的尊重。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刘邦当上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很多人敬慕季布为人,暗中帮助并求情于刘邦,刘邦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封季布做了官。 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也想与季布结交,但委布不喜其为人。二人见面后季布脸色阴沉不爱答理他,但是来人依旧说着好话,用“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等话进行吹捧。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不仅留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第3个回答  2019-02-12
《史记》:得人千金,不如季布一诺。
第4个回答  2019-09-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