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如题所述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扩展资料: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7
一点都不傻,会换位思考,考虑情况,不懂别人,不是别人就不要用自己眼睛看到的一些历史评价和自己听到,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想法就全面的很多的否定一个人,觉得别人说的很对,他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可以这么给你说,你这个是随波逐流的一种不是很正确观的想法,人三观要正,要有自己的正确想法,结合正确的这个人的想法环境来评价别人,不是听一下别人怎么说,和看到的,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就来否定别人傻,别人怕死,别人不聪明,等等的一些思想,你不是别人,不是阿斗,立场不同,就不要听什么销售号视频就否定,好的坏的 你没有看见你不懂,一个人是好人,但是很多人说他不是好人就这么会变了不同的了,胜利者的评价别人不是都正确的,自己要有自己的正确三观,正确的自己的想法,自己要有换位思考,理解能力要有,人的智商不一样,我这么说可能你不觉得我说的对,反正很多人都是一种眼见动物,和听见动物,眼睛耳朵有时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也不要总是随波逐流的听别人的想法意见,不懂他人事,别定他人过,喷子就喜欢喷,人无完人,人人的智商不同,所以佛渡不了了很多凡人,只有让他们进入不断的轮回让凡人进化改变自己思想,改变自己的能力,佛渡有货缘人,大智慧的人,不聪明的度不了了,哎,每个人都不一样,不懂别人的想法就不要否定别人,刘禅一点都不怂,一点都不傻,懂得换位思考,了解情况,顾全大局,投降成全百姓安全,免于战火,在敌人面前假装乐不思蜀,最后争扎一下,蜀国投降后姜维暗中结交好想反魏国的邓艾大将军,姜维发信给刘禅,可惜没有成功,说刘禅怂,不聪明的不是笨就是不会换位思考,不懂得格局,不懂当时的环境,国力,军力,国库,和敌情各种,你不是别人(刘禅)请不要全面很多方面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就否定了别人,所以说你不懂,聪明的人会察言观色和注意细节 不是听别人评价别人怎么样自己就随波逐流的觉得这个人就是别人说的这么样的人了,不全面,自己要有正确的换位思考,思考
第2个回答  2014-09-17
早年[编辑] 据《三国志》记载,刘禅由刘备的妾室甘夫人所生,是刘备三位庶子中最为年长的。 [3] [4] 在位期间[编辑] 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放权于丞相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诸葛亮死时刘禅26岁。 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 诸葛亮死后蜀汉维持了近三十年的统治,之后的10年为姜维北伐,但46岁的刘禅对于主张积极北伐的姜维也诸多制衡,严重地拖慢了北伐的进度。而且刘禅对于宦官黄皓也颇为宠信,姜维畏惧黄皓,只得拥兵屯垦汉中的沓中(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 最后邓艾偷渡阴平大军压境,刘禅与群臣商议如何抵御,决定派诸葛瞻领兵迎战,但诸葛瞻战败。之后,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在263年向曹魏投降。刘禅派太仆蒋显至剑阁,传令姜维等部投降,蜀军悲愤不已,纷纷拔刀砍石。 乐不思蜀[编辑] 蜀汉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 安乐县公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如司马昭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而这就是乐不思蜀一典故的来历。 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刘禅去世,晋谥刘禅为 思公 。 刘禅太子刘璿在钟会之乱中丧生,按次序应该立次子刘瑶为继承人,但刘禅偏爱六子刘恂,立刘恂为继承人,旧臣文立劝谏,不听,于是刘恂袭为安乐公。 [5] 西晋末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即汉赵政权,追谥刘禅为 孝怀皇帝 。 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充满着诡计与狡诈的三国斗争形势之下,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们常说大智若愚,这句话可以用在一直被我们小看的阿斗身上--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邵正在旁边听了,都觉得太不像话。但司马昭认为自己看清了刘禅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刘禅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全是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亮岂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因此,从历史的真相来看,刘禅决不是个庸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14
很简单就看诸葛死后将丞相权利分化,而且能在翼州坐稳位子就很牛了,刘备集团是属于军事殖民统治,益州从来没有和蜀汉政权一条心,诸葛用战争才能缓和内部矛盾,刘禅能安抚得住益州士族就很厉害了,而且能忽悠得过司马大忽悠这就很不错了。如果刘禅蠢诸葛死了必定还有权臣能总览朝政,结果是没有。诸葛在时他不和诸葛发生冲突,诸葛死后迅速的分化丞相政权。但是不准给诸葛建庙,和只封诸葛一个乡侯这些都看出他还是不够隐忍,肚子里还是有火。据说这小子读书时还是很能读的,骑射功夫也还行。对夏侯霸的事情上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胸怀,把你我这种人扔他那种位置和局势里早就坟头草三丈高了。
第4个回答  2020-09-28

“乐不思蜀”的主角是刘禅和司马昭,刘禅去洛阳是在景元五年(264),司马昭在咸熙二年(265)就去世了,那么“乐不思蜀”就只能发生在这两年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