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十二月的年份

如题所述

闰十二月年份:1574年,3358年,3472年等。

闰十二月是所有闰月中最罕见的闰月,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后随时间推移,闰十二月的频率会从最低逐渐上升。

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33世纪没有出现过任何闰十二月,此后的36~38世纪、41~47世纪以及49世纪都没有闰十二月。上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16世纪1574年,下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34世纪3358年。

二十四节气可以细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从节气到中气或者从中气到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都是相差15°。

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太阳必须在黄道上移动30°,相当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前进30°。平均说起来,这大概需要30天半不到一点的时间。如果再说得具体一点,这段时间最长可以达到31.45天,最短时只有29天多。

扩展资料

公历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日,农历每月只有29.5日,相差1天。因此,每月的中气会比上个月晚1-2天。这样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

公历1月左右,地球运动快,中气间隔短,最短时只有29天多一点,比农历一个月还短,所以正月、十一月、十二月这3个月没有中气的概率小。相对,该闰月出现机会就少。闰十二月属于罕见闰月,也是特殊闰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闰十二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不会出现润腊月,至少几千年不会出现一次。

实际上,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就没有过“闰腊月”。它只是人们的一句常用语。那么,为什么我们实际生活中没遇到过,而在民间却常常说到它呢?

在我国历史上曾使用过很多种历法,例如被称作“三正”的夏历、殷历、周历以及秦朝所使用的颛顼历。各种立法每年的一月都不一样,只有夏历与我们现在的月份一致,以正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上述四种历法为我国夏商周秦至汉初时期分别使用过的历法,它们都是以月亮绕地球1周的时间为1个月的,比太阳绕地球一周即回归年的时间要短,为了与自然年的时间相一致,使24节气所产生的时辰不乱,于是便将所余的时间约3年累成1个月,13个月即闰年。闰年所加的这个月叫闰月,闰月的设定必须是一年里没有中气的月份,中气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等12个节气(而其余的12个节气就不叫中气)。闰月加在某个月之后便称闰某月。如1976年的8月之后那个月为闰8月,该月中就不包含上述12个“中气”中的任何一个。这样,农历的年份每19年与阳历所依据的回归年相吻合一次,也与24节气的分布重合一次。

为了进一步弄清“闰腊月”,我查阅了多种历书和资料,尤其对《新编实用万年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2011年3月第5次印刷)所包含的200年(1901-2100年)的农历年份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这200年里面共有73个闰年,也就是说有73个闰月,其中闰2月8个、闰3月8个、闰4月14个、闰5月14个、闰6月12个、闰7月8个、闰8月6个、闰9月、10月、11月各1个。只有1月和12月也就是正月和腊月没有闰月,那么“闰腊月”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的确,单从统计数字上确实看不到一个闰腊月。我们需要将古今结合起来。除夏历的月份和我们现在的月份完全一致外,其余几种历法分别以12月、11月、10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那么我们今天的11月、10月、9月就分别相当于殷历、周历、秦历的12月亦即腊月。这样看来,这三种历法无论哪一种里面都有闰腊月——虽然在200年中,分别才只有一个!但是,不管怎样,总还是有人能等到、能盼到,大概正因为如此,民间才有了“三十年等一个闰腊月”的说法。这样看来,不管三年还是三十年都只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持久和长远,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长度。

我国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使用《太初历》,该历法基本沿用夏历,此后两千多年一直沿用不变。期间,不少朝代虽然也有一些修改,但仅仅是纠正了一些偏差,做了些许“微调”而已。由于我国的汉民族和汉语体系的真正形成期是在西汉。汉初的100多年间仍然沿用秦的颛顼历,可以想象,在汉武帝颁布新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民间很可能就出现了新旧历法共用的交替阶段,尤其在信息极不发达的时代,这种交替的时段会更长一些,因为夏历的闰九月也就是颛顼历的闰腊月,所以民间自然把新历的闰九月按旧历叫做“闰腊月”,民间的这种叫法虽不见于史册,但是,它已经是一种习惯,并且逐渐变成了口头语一直传了下来,至于闰不闰腊月已经无关紧要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2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