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案例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大、更新的挑战,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成为了教学中时时要思索探究的疑难问题。

      在《礼记》中对教学模式有如下的解读:“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迅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意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在讲授《扁鹊治病》这一篇课文时,我采用“导思议评”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味课堂中“导”的魅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导入是开端,导入新颖巧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将学生引向新知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快乐而主动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意识低下,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只是单刀直入单一而枯燥的导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相反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学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在四要素精品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的人文内涵与学生的兴趣点,来为学生设计精彩而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即在教学中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导语也可以是导学,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从而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导入的方式有:谈话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温故导入、悬念导入等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都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和本节课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课堂勇于实践探索,用心找到丰富多彩的新课导入方式来活跃课堂,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扁鹊治病》这节课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看图竞猜”这一导入环节,出示了一系列图片,如南辕北辙、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各个小组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在竞猜中对寓言的特点更加深了了解。明白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若单一地对学生们讲授这一语文常识,学生们会觉得枯燥而无兴趣,而在这样的情境建构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不由自主地高涨起来,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品读课堂中“思”的内涵。

        “思”即引导学生按照课堂导学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或创设较好的问题探究情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研读深思。其中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推动学生思维的展开,并要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思考当中。这里的“思”和传统教学中的“思”其根本的区别在于,一节课的内容是讲会还是学会,是授之于鱼,还是授之于渔的问题,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而"导思议评"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新课改实验可以是由教师结合文本提出问题,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思”的问题的设置更有内涵有深度,这样学生回答才有方向和思路,在学生合作探究培养中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思索才是教育的悲哀,而导思议评教学模式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学习《扁鹊治病》这节课之前,我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了一幕情景剧,在主人公扁鹊、蔡桓公之外又添加了旁白、蔡桓公的侍从等人物,根据这些角色的身份,又增设了一部分有趣的台词。在《高山流水》这一古筝背景乐中,小演员们为台下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幕生动有趣的视觉盛宴。欣赏完情景剧之后,台下的学生们意犹未尽,在赞扬的掌声中我引导学生们深入文本: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给出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蔡桓公的病情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围绕这些这些关键问题,启发学生们在欣赏完情景剧之后进行思考,为学生们理解文章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感受课堂中“议”的活力。

      “议”即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课文讨论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讨论中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互帮互学,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议”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有方向性,问题的设置要有较好的梯度,层层推进,步步引导,达到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让小组分角色探讨,互相补充,并在下一环节中展示交流完善。但要注意,思与议论组成整体,思是议论的基础和对象;而议论是思的升华和深化,离开了议,思就变成了枯本之木,无水之源。

      《扁鹊治病》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思”的基础上,设置了“议”的环节设计,我让学生们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扁鹊诊断蔡桓公病症专用病历”表格,其中病历中标有“诊次、日期、病状、治疗建议、患者表现”,每个组长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一一分工,共同完成这个有趣的病历表。 在讨论学习中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带动了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小组学习中既要照顾到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言,又要发挥优等生的带动作用。孩子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既张扬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验课堂中“评”的升华。

      “评”即教师对本节的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引导总结知识要点、思路、规律以及方法技巧,或者针对易错点、易漏点进行明确。教师成功设计好这一环节,既可以冶情励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又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可以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做铺垫,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一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教学设计“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的组合”,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提升,教师语言要简洁明快,决不能拖泥带水。

      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在《扁鹊治病》这篇课文“评”的环节设计上,我根据课文内容首先为大家呈现了一副妙趣横生的对联,上联:悔不听神医扁鹊金玉良言,下联:直叹息蔡候桓公命丧黄泉——横批:防微杜渐。然后让学生们结合课文主题,试想如果可以穿越时空,那么大家想对扁鹊和蔡桓公说些什么。紧扣寓言故事的特点,撞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们畅所欲言自我的感悟之后,我向同学们介绍《扁鹊治病》选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韩非子》,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塞翁失马》等精彩的寓言故事,以此让学生们深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相信这堂课也会给学生们留下历久弥新的深刻印象。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去体味课堂的精髓所在,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真正地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这一切需要所有教师坚持不懈的教育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从专业阅读、教研反思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之花繁衍不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