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农村流传至今的规矩讲究在现在有很多看起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迷信的色彩的, 但是却一直被农村的人们牢牢遵守着!

“一月不上两次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月之内,不能去上两次坟。正如有些人说的“一月不送两门亲”这种风俗一样,农村的确有些地区有这样的风俗习惯,但是这种风习却不是普遍性的,只有少数的一些人才会遵守。

有这种风习的地区的人认为一月上两次坟是一种非常忌讳的行为,除了因为会让提起人们的伤心事,让人们长期处于悲伤之中,对身体和心理都有着一定的危害。还因为这些人认为逝者既然已经故去,那就应该身处于宁静安详的环境之中,可是如果上坟太过于频繁的话,就会打破这种宁静,对于逝者也是一种极为不尊敬的事情,是不孝的行为。

虽然说“一月不上两次坟”这种风俗只是个别人才会遵守的一种讲究,但也是他们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咱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喜事叫,丧事到

喜事叫: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农村,有人结婚的时候,只有在别人邀请你去参加婚礼的时候你才能去,如果没有邀请,是不能参加的。这是因为农村有很多的要求,所以农村在结婚的时候会算好什么才是良辰吉日。而且人们相信有一些人会和这些时辰相克或者是犯了新人的一些忌讳,所以不会邀请这些人,而这些人也不能自发到场。虽然现在看来是迷信,但是很多人还是保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毕竟这和以后的幸福生活相关!

丧事到:而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代表一生已经结束,所以农村和逝去之人之间无论生前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在这种时候都会选择忘记。邻里之间不用邀请也都会自发的前来烧纸吊唁,也会搭把手看看能不能帮到一些忙,让逝者的葬礼举办的非常顺利,不出现任何的麻烦。其实这时候往往也能让之前的矛盾释怀,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5

俗语:“一月不上两次坟”,为什么?你们也这样讲究吗?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农老一辈人说的“一月不上两次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讲究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月不上两次坟

在民间确实有一月不上两次坟这种说法,尤其是现在的农村老年人对这个比较忌讳,不过关于“一月不上两次坟”的说法的原因大家的解释个不一样,首先,一种的说法是,一个月上坟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已故的亲人就会觉得你非常的舍不得他,这样亲人也会过于留恋人世,思念在世的亲人,就会晚上托梦给亲人,这样时间久了,先人在阴间也过不好,也会影响活着的人的心神,给人很大的精神压力,精神状态不好。而且我们上坟的时候总是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多次上坟就会更加的思念亲人,徒增很多伤心,也让去世的亲人跟着一起难过。

有的地方说“一月不上两次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省去一些麻烦,因为上坟前都会有很多的事情要准备,比如说在之前要折金银元宝,上坟的时候要给亲人烧去,还要准备贡品等等东西,如果常去上坟的话,这样就会有很多的麻烦。况且为了人活着的时候多尽尽孝心,就是最好的心意了,没有必要每次都大搞排场。

再者就是一个月上两次坟或者是多次,可能是一户人家有很多子女,但是子女之间关系不好,彼此之间不想打照面,上坟的时候不提前商量,今天这个子女去了,明天另一个子女去了,这样就会去世的老因为子女不和而伤心担忧,并且也会被人们笑话。所以在农村有规定,一家子人上坟都是要提前约定好一个时间,大家一起去,这样老人看见也会很欣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一年上坟是4次,一次是春节气节,一次是清明,一次是中元节,一次就是祖先忌日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就会有纠结,就是如果亲人去世的忌日和清明节或者是其他节日在同一个月,该怎么办?是两次都要去,还是选择一次去?是不是两次都要去?老一辈人就说了,要分情况,亲人去世后,一般前三年比较的重要,所以已故亲人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节日都去,表示对已故亲人的追思,后两年看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如果时间宽裕,就可以大家约定日子两次都去,要是没有时间就选在老人的忌日去。之后就遵循旧制,逢年过节的时候去祭拜。

一人不上两年坟

除了“一月不上两次坟”,在民间还有“一人不上两年坟”的说法,是说如果家中的老人是在年底亡故的,那么头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这些祭祀礼仪,都要在今年全部完成,不能隔年。宁可合并办完,也不能拖到第二年,这也是一种上坟的忌讳。

在小编的家乡,春节期间就要上两次坟,一次是在除夕的早上家中的男人要衣冠整齐的去祖坟上坟,再把祖先亡灵请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这是因为春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所以家中已经过世的亲人也应该请回家里来,和大家一起过年,这样在春节期间祖先才不会过于孤单冷清,为了让祖先有一个去的地方,会专门请一道纸,上面写着第几代第几代祖先的名字,这道纸会供奉在家中,前面拜访上贡品,在过年期间要每天给祖先点灯和更换贡品,祖先回家过年的时间一般是十五天,也就是说过了元宵之后就要把先人送回去,这个时候再由家里的男人带着那道纸去祖坟里面点燃,就算是把祖先送走了。

第2个回答  2021-02-06

大年三十、正月十五、三大鬼节(清明节、盂兰节、寒衣节)、逝者祭日……都是亲人祭奠逝者的日子,烧一迭黄纸、点三支红香、供四样果品,诉一番衷肠……

那么民间所说“一月不上两次坟″指什么?是一个月不能去一个坟上两次,还是一个月不能两次上不同的坟?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都说不通。


"一个月不能去同一座坟上两次″,人刚死的时候,民间有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之说,意思是人死的两个月内逢七的单日子都要去上坟,平均下来,一个月有两次。


后者"一个月不能两次上不同的坟″,如果是众多长辈在不同年份,有两个或三个人在同一个月份死的,逢忌日自然也要分开祭奠。


所以,两种情况都说不通。



"一月不上两次坟″,有书君认为应该是笼统的说法,就是不要去坟上的次数太多。是老年人对年轻人周到的关爱、善意的提醒。



一、一个月去次上的坟上的次数太多,会影响工作。



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与我搭班的一个中年女老师死了丈夫,每到逢七她都要到坟上去。每次上坟都要和我调课,她代数学,我代语文。


时间长了,学生与家长就有了意见:每周总有一天只上语文课。当时我年轻,也从来没给学生做过解释,是数学老师家里有事要调课。不知怎么回事儿,连我也受到了拖累。事后才反应过来,为此,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年。



家中有丧事,大家理解,值得同情,但是要灵活变。祭奠亲人,可以改在周末,否则会影响工作,给其他人带来不便。




二、去坟上的次数太多,影响人的心情和健康。



我的同学,在她30多岁的时候,丈夫因病去世。二人本为青梅竹马,孩子又小,半途撒手西归,同学一直郁郁寡欢。因此,常常带着孩子去上坟。坐在坟边,边烧纸边哭边诉说心中的思念。常常红着眼睛回来。



逝者已去,活者更要坚强。天灾人祸往往不期而至,生者活好才是对死者的告慰。




三、去坟上的次数太多会加大生活不必要的开支。



上周,恰好是二姨的三周年祭日。老人的三周年对子女来说是大日子。几家亲戚先到火纸店,每家凑二百块钱份子,购买烧纸、香、鞭炮、纸衣、纸别墅、纸轿车……杂七杂八竟然花了一千多块钱。


这令我大吃一惊,没想到拜访一次过世的亲戚,竟要花费这么多钱!


如果老人在世时,我们给她花这么多钱买吃的喝的,那她该是多么满足。不仅如此,他的子女招待大家也花了一千多块钱。


一个三周年忌日花钱如流水。



就是平常上一次坟,爱面子的、孝顺的子女也要花二三百块钱。最重要的是去世的人并没有享受一丝半点,全让上坟的人把它化成灰、化成烟,随风而逝了。



生活中这种没有意义的开支,真让人有点儿心疼。



去世的亲人,如果知道你为了他,影响工作、损害身体、劳命伤财,他会死不瞑目的。



中国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三年,称为丁忧。


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其实很多官员,也不愿意"丁忧″宁愿被"多情″。



因为会影响家庭收入,耽误自己的前程。


百行孝为先,孝在心孝在行动上,厚养薄葬心祭就可以了。



人活百年终有一死。


对老人,要活着行孝一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让自己后悔。


对家人,要多换位思考一一人有旦夕祸福,别让自己的恶语恶行成为一生的遗憾。



现在有一种文明的"网祭″,省时省事省花销哟。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第3个回答  2021-01-22
在一个月当中不要两次祭拜先人。这种事情都是封建迷信,信则有,不信则无。大家不用太过较真。
第4个回答  2021-01-22
一月不上两次坟的意思是,一个人一个月上两次坟会让死去的亲人以为你舍不得他,对你的健康有损害。一人不上两年坟是指如果你的亲人是在年底左右死去的,那一定要在年前把葬礼全部办完,不能分到两年去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