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补子雉鸡图案是几品?

如题所述

《明会典》、《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xiè zhì)。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3] 。这些不同的与官阶相联系的禽兽图案,均绣在方形框架之内,置于团领衫的前胸和后背处。明代《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对此也有记载:“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并规定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 [2] 。
一些舞、乐、工、吏杂职人员也可用杂禽、杂花补子,如正月十五的"灯景"补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补子等。明代逢上元灯节,内臣宫眷皆须穿戴灯景补子蟒衣,以应节令。
清代的补服是圆领对襟,因此前胸的补子为两片对成,即袍服门襟左右各半块,后背仍是一块。清代的补子尺寸略小一些,一般为30厘米左右。各品级官服上的装饰图案也有所区别 [2] ,文官补子沿用了明朝旧制以禽鸟为纹样,分别是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授予纹仙鹤纹补子;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授予锦鸡纹补子;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授予孔雀纹补子;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授予云雁纹补子;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授予白鹇纹补子;六品承德郎、儒林郎,授予鹭鸶纹补子;七品文林郎、征仕郎,授予鸂鶒纹补子;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授予鹌鹑纹补子;九品登佐郎,授予练雀纹补子;没有品的授予黄鹂纹补子 [6] 。武官是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2] 。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 [3]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02
清朝服补子雉鸡的图案是二品文官的官服补纹,通常代表其官阶等级和地位。
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官服通常是区分官员等级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补服,又称补褂,是在清朝官服中的一种,是在重要场合穿着的外褂,具有标识官员等级和地位的作用。补服上的主要标志是补子,即用不同颜色和图案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的补丁,通常缝在袍子的前胸和后背上。
在清朝官制中,二品文官的官服补纹通常是雉鸡图案,这是由于在传统文化中,雉鸡是一种象征吉祥和美好的鸟类,被认为具有文雅、高贵和祥和的寓意。此外,在清朝官制中,二品文官通常担任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资政大夫、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等重要职务。
总之,清朝服补子雉鸡的图案是二品文官的官服补纹,通常代表其官阶等级和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