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何会用“结体短肥”来形容苏轼书法?

如题所述

   北宋时期,文学成就方面除了独树一帜的宋词以外,还有笔走龙蛇的书法。其中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佳作的文学家有不少,比如黄庭坚,苏轼等人的书法造诣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这些颇负盛名的书法家从小就和笔墨纸砚作伴,练就了一手好字。不过,他们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即便是同为遒劲有力的笔触在不同的书法家写来也会带有不同的气韵。

   苏东坡的书法理论自成一家,他认为书法的绝妙精髓不在于一笔一划之间的力道,也不在于勾连相接的起承转合,而是在于握笔人心中的意境,也就是所谓的“尚意”。如果心中的感受和意念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笔法自然就能落于纸上,如此一气呵成,佳作即出。除此之外,他的书法理念也不落窠臼,一方面会借鉴古人的技法,参照古人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他又力求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所以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卷又一卷的精彩书法作品,也把宝贵的创新精神和革故鼎新的良好传统保留下来了,其贡献不可谓不高。

   他早年主要是向行书大家王羲之学习,到了中年时期又开始转向唐朝的颜真卿等人学习楷书的笔法,他最上乘的行书作品当属《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的行书《洞庭春色赋》就很好地提现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这是一篇辞赋,是苏轼在仕途不顺,心中苦闷的情况下写作而成。从中可看出苏轼的行书虽然乍一看,好像平平无奇。但是细细观摩一番,你能够感受出其中的浩荡之气。每一道笔锋都透着一股雄劲之气。因为他下笔的时候习惯侧着写,所以写出来的字不管是行书还是楷书都会呈现出扁肥的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