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古有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什么依据?

如题所述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种说法,“3岁看起来更老,7岁看起来更老”,这大致意味着从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青春期心理和个性形象的雏形;从7岁儿童看,你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就和中年以后的成就。

这句话有科学依据的尽管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经做过这样的报告,但3岁儿童的言行可以预测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份报告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一说法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但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不是绝对的。

事实上,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期待孩子和凤凰,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然而,这里有一个盛开的时期有些孩子的素质各方面发展都很早,属于“少年成功”类型。但是,如果这类孩子不能有正常的心态,没有正确的引导,结局往往是平凡的。但部分儿童智力发展起步较晚,但智力发展越来越快,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后来,他们先来后到,但他们脱颖而出,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家长要懂得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教会孩子积极的言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等待花期的到来。

所以,中国古代自古有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什么依据我们就很好去解释了,这句话尽管有科学的依据,最好还是不要进行不正确的引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9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性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也有句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意思也是这样。

当然这并非将此认为死理,3岁、7岁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说小时候是个笨蛋长大后就一定没出息。意在说明儿童幼年阶段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3,4岁以前的小孩神经还未完全髓鞘化,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在3、4岁之前通过环境刺激渐渐建立了许多固定的神经传导,一旦3,4岁过了神经髓鞘化之后就不易再改变,形成了人的性格基础。

那么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教育呢?循序渐进家长对孩子的培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西方科学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

我们的古人也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0到3岁,幼儿养性;4到13岁,童蒙养正;13岁以后到成年,少年养志;成年以后,成人养德。而古代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杂细的事宜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成为日后进修上达的阶梯。

现在有的父母盲目追求孩子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其实这样做不仅未必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古代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成才。

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成人,与常人无异,“泯然众人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早早地报名各种兴趣班来“抢跑”。你去看看许多事业有成的人,特别重要的一点不是抢跑,而是在大势起来之前的敏锐眼光。如果孩子的抢跑跟他人生的大势是反的,这样的抢跑是南辕北辙,跑得越快,离自己的幸福越远。

第2个回答  2019-09-22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第3个回答  2019-09-20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它概括幼儿心理性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也有句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
第4个回答  2019-09-23
3岁、7岁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说小时候是个笨蛋长大后就一定没出息。意在说明儿童幼年阶段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