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如题所述

1.选书

选书是个基础环节,目的是要尽可能的选择你需要的书。拿我的例子,有阵子喜欢电影,想去书店买几本电影杂志里推荐的电影书。去了电影专区,没找到就随便逛逛,每次到家一看,基本没买什么电影书,都是之前没计划买的。因为没买到需要的,不死心下次再去,很可能又是上次的重复。浪费钱不说,临时起意买的书,也不见得会看。在这儿作者就强调了买书的目的性:要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书。比如你想了解某个领域,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也可以关注相关的报纸,杂志的推介书籍。一般相对会比较靠谱。而且作者提到了“书中书”的概念。这一点,深有感触。有时找到一本想了解的领域的权威书籍,在阅读过程中,会提到其他相关的书籍。一般这“书中书”会有很强的延展性,对拓宽思维很有好处。

2.购书

选好了书,下一步就是买买买了。在购书之前,我们花了不少的心思去选书。选好了书,为了方便记忆,自然要列个书单。书单能减少我们盲目购买的几率,简化购书流程。这是购书过程中的。但其实购书清单并不是一下子列出来的,它肯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很奇妙,有给火热激动的大脑降温的功效。我们常常会东看西看,觉得哪本书都不错。一不小心就要过百的趋势。这时候就要果断删减,只留下最想看的。用作者的话说,购书清单不止是单纯的购书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在增减购书清单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3.看书

看书这点,作者的观点就有意思了。他觉得不要为了看书而看书?那为啥看呢?他说,为写读书笔记。看到这儿,从不记笔记的我,一脸懵逼,一脑子乱码。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是一样的。然而,作者是过来人,直接四两拨千斤。两个词就解决了问题,摘抄和感想。这两点谁都能做到,于是我真找了本笔记本试了试。就这本书进行了部分的摘抄,然后再下面写了自己的感想。写字首先是个慢得过程。我们一直习惯了快速,什么都追求速度。就好比你吃东西,吃得快,一定会咀嚼的不好,能指望的就是个强大的胃。读书也深有体会。前阵子看了本教人速读的书,就每天凌晨3点起床,速读一本书,在去工作。速读的本意是先用少量时间快速读完一本书,了解个大概。之后在把书中重点需要的拆出来细读。但说实话,速读一遍之后,因为没想过写书评或记笔记,就直接跳过了细读。收获也是有的,却也肯定不如,摘抄后写上感想来的记忆深刻。而且感想本身就是种输出。

作者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技巧。就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先不用摘抄,简单地看到喜欢的就把那页折个小角,作为记号。看完全书之后在找到那页做笔记。看到这儿我心里有小小的疑虑,完美主义的病从不允许书折角的,看到破坏书的行为好难受。但转念一想,人家看书是为了读透,透了自然可以扔。我保存的好,却不在脑里有什么用呢。

4.记笔记

本书中记笔记里也有个很好地观点就是,过程中你会逐渐精炼。对于像我这样的懒人,对于记笔记最怕的就是记的东西太多,太耽误工夫。如果每本书都要这么记,要多久才能看完一本书?毕竟多数人并不是文字工作者,虽然读书,却不想再笔记上消耗太多时间。如果每一本书都这么记下来,读书变成了一种望不见头儿的苦行。作者似乎能洞察别人的心机。他提出:读书记录,有点像我们学英语,刚开始一大篇文章没几个单词认识,但你学的久,道行深了。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会越来越少。写读书笔记也一样,刚开始看什么观点都新奇,看什么描写都美妙绝伦,但书读的久,看的细,自然见怪不怪的事情就多了。读书笔记也会越来越精炼。想一想,似乎很有道理。这样看来,写读书笔记也没那么可怕了。

5.灵活运用

这个灵活运用其实包含两点。一是记录笔记的过程的思考,二是重新温习。只有这两点做得好,最终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而且灵活运用中,观点与观点的交锋,思维会拓展新的维度,我们不在局限于单一的观点,计较其正确性。然后就是情感变化,一些知识也好,观点也罢,放的久了,在看就会变得客观起来。尤其我记得有阵儿爱在书的空白写点评论,事后在看见,觉得好幼稚。以前幼稚,必然代表着现在的自己已经成长。这也是做记录的乐趣之一。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深感里面没有特别牛逼的观点。就是把简单地事情,做得很细,很精,让每个人只要不懒的人都学得会。小而美是最近很流行的说法。把简单地小事,做到精湛。心平气和的去学习,去工作和做人,是最朴素的哲理。作者看了很多书,也做了很多笔记。笔记太多,需要用标签标记。一本一本的摆在书架上,都如精美的艺术品一般。单单只是记录读书笔记这件事本身,也增添了很多浪漫色彩。喜欢读书的小伙伴,不要错过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