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的父母有什么过错,应该指出来告诉他们哪里错了,让他们改正,但在告诉他们的时候要注意态度问题,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语气要轻柔。

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

这句话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从来教育孩子,父母也会犯错,犯了错当孩子的要告诉他们,不让他们一直错下去,但是在告诉他们的时候还要注意方式方法。毕竟是自己的父母,要有儿女应该有的尊敬,应该和颜悦色,语气轻柔。

扩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依据《论语》之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纲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都要爱去,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02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注释】过:错误,过失。谏:规劝,使改正过失。多用于对君主、尊长和朋友,和“命”相反。更:改变,改正。怡:和悦,愉快。色:脸色,表情。
【解读】如果父母亲有过错,做子女应该规劝其改正错误。在规劝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悦,声音要柔和。
曾子问老师孔子道:“那些爱戴恭敬父母,让父母生活得舒适安逸,为父母扬名的话,我已经都明白了。但是我想问一下:为人子一切听从父母的,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孝呢?”孔子听了后惊叹地说道:“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过去的时候,天子若有七位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天子虽然有过错,也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下,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家;大夫若有三位谏诤的部下,也不会失掉他的家;士人若有谏诤的朋友,他的名誉就不会受到伤害;做父亲的,若有谏诤他的子女,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如果是不义,做儿子的不能不劝谏父亲,做臣子的不能不劝谏国君;所以,如果是不义,就应该劝谏才是,一切听从于父亲的,又怎么可以称得上孝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08
第3个回答  2015-10-03
  此言出于《弟子规》。
  原文: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译文: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理解:孝顺不等于对父母百依百顺,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处事准则,既使至亲骨肉也不例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过错时子女要及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劝谏。如果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反而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在劝谏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方式。如果对父母多次进行劝谏后,父母仍然不肯接受的话,那就只好随他们去了,但做子女的仍然还是要恭敬他们,孝敬他们。
  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相似回答